談潮州廣濟橋的建筑特點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連接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它是潮州八大風景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24洲格局;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閉橋。
廣濟橋是由東西兩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成的浮梁結(jié)構(gòu)。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組成。廣濟橋全長518米,東梁283.35米,橋墩12個,橋臺1個,橋孔12個;西梁橋137.3米,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米,由18艘木船連接。
橋墩
橋墩由韓山的大青麻條石制成,尺寸不同。石條的疊加非常有規(guī)律。石頭和石頭之間沒有灰燼,所有的榫卯。由于橋墩相繼損壞,修復期不同,未按原規(guī)格修復,橋墩高度不同,形狀不同。廣濟橋的橋墩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六邊形船墩,另一種是五邊形半船墩。所有橋墩上游均為尖形,有效分解徑流的沖擊力。
橋亭
橋亭都建在橋墩上,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形式多樣,空間大小不同。殿式閣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占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懸山為主,規(guī)則平穩(wěn)威嚴,如大殿,故稱殿式閣。雜亭兩亭共占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兩側(cè)。亭臺樓閣多根據(jù)地形而立,各有形態(tài),屋頂雜式,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橋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
浮橋
浮橋由18艘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船長14米寬3.6米,船中央鋪有木板作為橋面。浮橋橋面寬5米,橋面兩側(cè)各有一段長約5米的船體。浮橋的兩端用鐵鏈固定在橋梁的巖石墩上,隨著水位的上升和下降而變化。巖石墩有一個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浮橋可以打開和關(guān)閉,兩側(cè)的橋可以關(guān)閉,可以通過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欄桿
廣濟橋欄桿造型簡單,梁橋部分為常見的橫條石欄桿,豎柱加橫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欄桿,分段獨立連接鐵鏈,每段為六根垂直柱和兩根水平扶手條。欄桿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二船作用。石欄桿的四條橫條都是方形的小石條,其中第一條、第二條和第四條正面擺放,第三條改為側(cè)面擺放,變成棱形條。
石雕木雕
橋梁裝飾以簡約為主,注重吉祥寓意。雕刻內(nèi)容是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如卷草紋、如意紋、祥云、蓮花、梅蘭菊竹等。石雕裝飾以梁橋欄桿望柱為主,柱頭雕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裝飾集中在橋亭的木屋頂和門窗上。木雕裝飾的主要部分是梁架、柱頭、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牌匾和門窗的扇子。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線雕等雕刻工藝。
匾額楹聯(lián)
廣濟橋上殿式閣匾分布在大橋中軸線上,黑底金字;亭臺匾,黛字黑底。匾懸掛在亭閣的正面正中,楹聯(lián)直接刻在白色花崗石柱上。
鉎牛
原來廣濟橋有兩頭牛,東西梁明礬頭墩分開,后者被洪水沖走,下落不明。現(xiàn)在只剩下一座獨立的西橋的第八個碼頭了。廣濟橋是廣濟橋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江經(jīng)常發(fā)生水災,橋梁經(jīng)常受損。人們希望牛鎮(zhèn)的水能減少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