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嘉業(yè)堂藏書樓是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
嘉業(yè)堂藏書樓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嘉業(yè)堂藏書樓:(又稱嘉業(yè)藏書樓以清朝溥儀皇帝的秦若嘉業(yè)九龍金匾命名)。整個建筑整體設計為園林布局,莊嚴的書樓在優(yōu)雅的園林中。1981年4月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書樓創(chuàng)始人劉承干,字貞一,號翰怡,生于1882年,卒于1963年,享年82歲。清光緒31年秀才候補內(nèi)務府卿御。1899年,他的祖父劉勇去世后,劉承干以承重孫的身份繼承了長房劉安瀾的財產(chǎn),一夜暴富。劉承干從小的第一愛好是讀書、買書、校書、寫書、藏書。他喜歡目錄版本。自稱0年參觀南洋勸業(yè)會時,他正式開始藏書,自稱世守中壘老業(yè)。第二天上門賣書的人接踵而,遍讀群書,兩年歸來,第二天上門賣書的人接踵而至。辛亥革命期間,劉承干利用大量古籍出售的機會,不惜一大筆錢買書。因為"竊好斯文"劉承干知道藏書不容易。鑒于前人聚而旋散,蘇東坡曾經(jīng)說過:李公擇的書不藏在家里,而是藏在原來住的寺廟僧舍里,很有見識。于是他決定在小蓮莊劉氏家廟旁邊建一座藏書樓,1920年初冬破土,1924年年底竣工,康金十二萬,拓地二十畝。書樓建成后,他不惜重金,陸續(xù)增加,自稱花了20年自費30萬銀,60萬卷,共16萬卷。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在藏書樓全盛時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間,有宋元期刊200種,清刻本5000種,地方志1200多種,叢書220多種,抄本2000種,其他1200多種,大量是清人文集和各種史書。此外還有碑帖數(shù)千種。嘉業(yè)堂藏書以宋刊《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最為珍貴,被譽為鎮(zhèn)庫之寶。還有眉山期刊《宋書》,近人張元濟先生印了《百納本二十四史》于宋開慶(1295)11 《鶴山先生大全集》、《米淳熙戊戌(1178)、《竇民聯(lián)珠集》等10卷本也被世都譽為國內(nèi)孤本珍本。嘉業(yè)堂收藏的兩大特點:一是不專注于宋元期刊,更注重明清兩代。二是不惜重金廣收地方志1200利13380卷。有62種珍本,可稱為海內(nèi)秘藏。
劉承干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全國,還以雕版印書聞名海內(nèi)。前后刻印的書有《嘉業(yè)堂叢書》、《吳興叢書》、《求恕齋叢書》、《留余草堂叢書》、《希古樓金石叢書》、《影宋四史》、《舊五代史注》、《晉史注》、《八瓊室金石修正》等。他刻的書,芒不是為了盈利,大部分都是送學生的。不僅送國家,還送日本等域外人。魯迅曾在《病后雜談》一文中說:我很感激這種刻書家。在給朋友楊霧云的信中,魯迅還稱贊劉承干非傻公子這樣的公子,是不會刻的,所以他還不是一個沒用的人鈞。”
l949年,軍隊南下時,周恩來總理指示解放軍保護藏書樓。解放杭州后,南潯攻打上海時,陳毅司令員親自走訪藏書樓,并派出連隊駐扎。1951年11月,劉承干將藏書樓捐贈給國家,由浙江圖書館的國家。現(xiàn)有藏書10多萬冊,雕版3萬冊。
新中國成立后,省級圖書館非常重視嘉業(yè)堂圖書館的保護和管理,并不時進行維護,因此圖書館建筑保存完好。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和文物旅游景點相繼開放。
宋四史齋:主要收藏四本史書:前漢、后漢、三國志、史記。這些刻本都是用紅梨木雕刻的,所以保存時間長。這里刻的《宋四史》被認為是書大字大,在中國很少見。家具和墻上的大理石都是天然圖案,有派畫家的魅力。
嘉業(yè)廳:懸在上面的九龍金匾,是宣統(tǒng)皇帝溥儀題賜給劉承干的。宣統(tǒng)皇帝當時只有三歲,所以以藏書樓命名。
詩萃室:劉勇的長子劉安瀾和劉承干一起寫的《國朝詩萃》。劉安瀾29歲去世,沒有后代,就把弟弟劉金藻的兒子劉承干當兒子。所以這兩個人可以是父子關系,也可以說是叔侄關系。當時《國朝詩萃》的原著是劉安瀾巧的,劉承干寫的是續(xù)本,樓上大廳叫希古樓。牌匾是鄭孝胥寫的。
兩邊分別是求恕齋、黎光閣。
藏書樓建筑:書樓是一座磚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建筑,東西寬16英尺,南北深15英尺9英尺,分為前后兩個,每個進口寬7間,約6間廂房,共52間。建筑周圍的基礎大約是五六英尺高,都是用花崗巖建造的。平面呈口形,中間的正方形天井占據(jù)了大約兩個業(yè)務,鋪設方形磚,無雜草,用于夏季干燥書籍。
藏書樓對防火、防潮、通風等要求十分嚴格,周密設計,精心構筑。四周河水圍繞,利于防火、滅火;一樓房間皆用專窯燒制的青磚鋪地,青磚下鋪墊專燒反缽,缽下再鋪細沙,青磚離地一尺多高,加上層層阻隔,地下潮氣難以上升;一樓底層高4-5米,既通風又隔熱。珍藏之各善本書盛于木臣中,匣內(nèi)復襯板,也是防潮的有力措施。
藏書樓的園林:整個藏書樓都是典型的江南園林。大樓的南面是一個小花園,到處都是花草和藤蔓。花園中間有大約3-4畝的蓮池,周圍是假山,里面有十二生肖和中石島。島上有亭子和名字"明瑟"。亭背上有一塊石頭,高約兩米,形似虎踞,巾腹一孔,吹之聲如虎嘯。清代著名學者阮元題嘯石隸書,其次是張延濟(叔未)題句,因此又稱嘯石,是我鎮(zhèn)三大奇石之一。島兩端各有石橋通池岸,岸邊也各有亭臺樓閣,說:晚碧、障紅,遠離明瑟。
書房和花園被外圍的河流環(huán)繞,用帶水的衣服代替墻壁,使書房建筑和花園的風景與周圍荒野的村莊融為一體。東側有橋臨水,橋內(nèi)拱形鐵門通過人。劉承干在《嘉業(yè)藏書樓記》一文中描述了書房的環(huán)境:花園周圍環(huán)繞著小溪,魯莽而直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