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龍的裝飾藝術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為自己是龍的后裔而自豪,中國也被稱為東方龍。龍文化滲透到中國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
三年尋龍,十年點穴
古代風水理論遵循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克三大古典原則,與中國建筑和中國園林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無論古人選擇繁殖子孫的住所,還是放置靈魂的陰宅,從選址、建設到最終入住,都必須由風水大師參與并提供意見。
一般來說,風水分為理氣派和形勢派。然而,形勢派和理氣派都離不開對山川地形的判斷。在中國風水中,沒有理氣,沒有理氣。任何宅地的好壞都是由大環(huán)境決定的,就像中醫(yī)切脈一樣。從脈象的洪細弦中,我們可以知道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它是由心血管的功能狀態(tài)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重要?!?/p>
風水術士首先考察山川形勢的地理五訣,即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尋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所謂尋龍,就是勘察當地龍脈,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其質量。脈搏的初衷是血管,延伸為像血管一樣連續(xù)貫穿的東西,而龍的身體具有度為特征,龍善于變化。因此,古代風水理論就借龍之名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外形上連綿起伏,并且其中有生氣貫通、有始有終、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脈被稱作“龍脈”。平地上還有龍脈,標志著微地形和水流。
古人之所以要尋找和辨別龍脈,是因為風水以氣為萬物之源?!豆苁系乩碇该伞肪硪挥袩o往來云:沒見氣就太容易了,氣的開始就太初了……一氣積兩儀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兇悔吝有機而可測,盛衰消長有度而不渝。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談到氣機妙運時說:太始唯一氣,莫先于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云:氣者,水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夫溢于地外,有跡者為水,行于地中,無形者為氣。表內同用,這種造化之妙用,所以察地中之氣趨東向西,即其水之去或來而知。
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輔行龍者水,故察水之所來,知龍氣發(fā)源之初;止龍者也是水,所以察水之所交,知龍氣融合之處。這種氣體不是物質世界中的空氣和大氣,而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物體,說不清是什么。它變化無窮,它可以變成水,也可以積累成山川,所以尋找憤怒首先要觀察山川的情況。要區(qū)分龍脈的質量,就要審定山脈的長遠,區(qū)分山脈的大小和興衰。山來得綿遠的人,氣脈也綿遠;山來得短的人,氣脈也短。
要勘察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然后找一個能聚怒的地方,這就是點穴。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鐘。風水延伸為龍脈止聚、川追溯、沖陰陽、土厚水深、郁草茂林的地方。風水的形勢派認為龍必有穴,龍真穴也真,龍假穴也假。綿延的龍脈,遠者千里,近者五里十里,選穴不容易,正如《葬經》所說:三年尋龍,十年點穴?!?/p>
昆侖天下龍脈發(fā)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8度左右就有一個大的緯度結構,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大川上必有路?!薄渡袝ぁ队碡暋穼⒅袊矫}分為四列九山。被認為是風水形勢派開山人物的唐人楊筠松在《青囊海角經》中寫道:山的根源來自昆侖。分枝分明的昆侖脈。秉之若五氣,合五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相配,符合德刑;四時合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禍福悠分。生存之道,諸甲庚,天星兇吉,包括虛盈。昆侖山是中國的一座山,在古代神話中上通天下,山上百神齊聚;它也是地理上的一座山,是萬河之源和萬山之宗,似乎濃縮了宇宙的一切生長之道。
風水認為它上載天上五氣,這里有陰陽,五形,是萬山之祖。昆侖山發(fā)端生產五條山脈,其中三條延伸至東南,北龍從陰山、賀蘭山進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泰山入海。南龍從云貴、湖南到福建、浙江入海。這三大干是中國歷代被視為龍脈的山脈。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堪輿家總結了龍脈的形象,分為回龍、出洋龍、降龍、生龍、飛龍、臥龍、隱龍、領龍九條正龍。根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劃分結果。順逆可分為順龍和逆龍,陰陽可分為陽龍和陰龍。綜上所述,好的龍脈主要包括:生龍、善龍、富龍、貴龍等。;相比之下,壞的龍脈主要包括死龍、惡龍、病龍、貧龍、絕龍等。總之,龍脈觀形式容易,只難認情。
根據理想模式,龍脈分為祖山、少祖山、高祖山和遠祖山。祖山最重要的是能否獲得龍脈的好運。它的勢頭需要高聳,作為活力聚集的中心。少祖山是祖山與高祖山之間的連接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與高祖山和遠祖山的連接,祖山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活力,直接進入昆侖祖庭的氣脈。如果不是這樣,就會造成傷害。
以北京為例。《天下輿圖總考》說:天下之山三大干,北干起自昆侖田顏至白登西,一枝為壺口、太岳、南析城、歷恒山、鐘燕山,轉天壽。北干龍起源于昆侖山,天壽山是龍脈萬里而來的聚集地。北京位于北干龍之上,天壽山是北干龍的正結,即北京的龍脈鎮(zhèn)山(玄武山)。也就是說,北京的龍脈起源于昆侖山,通過太行山從西南到東北山脊,蜿蜒的太行山從南到北奔騰;浩瀚的燕山,山巒疊疊,從西向東排列。昆侖山就像天地的巨柱,就像氣上通天,故宮有天上的活力。元氣是宇宙生命的源泉,是一切存在物的生命之本。有活力就有活力,那么北京城就會積累活力,成為萬代永恒的基礎。由此可見,龍脈實際上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精神動力。人們依靠這種精神來堅定生活的信念,統(tǒng)治者依靠它來傳播世界的基礎。在整個古代,龍脈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幾乎是牢不可破的,直到今天科學發(fā)達,其影響依然存在。
四神砂青龍砂
除了北京,據說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會在建都之前為國家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脈。只有國家資本背后有高大雄偉的山峰作為支持者,國家基礎才會堅實。南京,六朝古都,靠近長江,四周是山,有虎占龍盤的勢頭。秦淮有秦淮河,沿江有許多山,從西南到東北有石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中山,西有富山,南有白鷺和長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贊:鐘山如龍獨西上,想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梢钥闯觯瑢τ诔鞘泻徒ㄖ倪x址,除了區(qū)分來龍主山外,還要觀察隸屬于主山的環(huán)衛(wèi)諸山的質量,區(qū)分山的群體關系,即察砂。
繼《地理人子須知》之后,明代徐善說:沙者,古人授予,以沙堆撥山形,因名沙爾。沙、砂相通。在風水格局中,沙乃統(tǒng)指前后左右環(huán)繞城市的群山,與特達尊敬的來龍或主山鎮(zhèn)山者呈隸從關系。在所有吉祥地周圍的砂中,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四神砂。它們是吉祥地左右前后四個方向的山。在風水學中,它們被命名為:青龍(左)、白虎(右)、朱雀(前)、玄武(后)。
這種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有其天文學的起源。在觀察星星時,先哲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28個星宿作為坐標,而28個星宿則分為四組,每組有7個星宿。這四組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天之星。每組七宿聯合想象一種動物,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唐孔穎達釋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簸箕,并為蒼龍之體,南首北尾,角為龍角,尾為龍尾?!?/p>
《周易》以乾卦為第一卦,象征龍,所以乾卦又稱龍卦:初九潛龍,不要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跳在淵中,無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亢龍,有悔。九見群龍元首,吉。乾卦中的六龍實際上反映了古人對自角至尾六宿龍星在不同季節(jié)天球位置變化的觀察結果。初九,龍星既沒出地,農事節(jié)日還沒到,所以云潛龍不用。92年,龍星開始升上天空。這時,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龍角和天田星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農業(yè)即將開始,先郊區(qū)祭祀,所以云看到龍在田里。九四,蒼龍星宿全部出現于地平線,是春夏之交的天象,稱“或躍在淵”。九五,蒼龍房心尾在上中天,是夏天的天象,叫飛龍在天。
蒼龍經過中天,龍體開始向西傾斜,時過夏至,進入三伏天,象稱為亢龍。然后龍體逐漸向西傾斜,向西方地平線移動,形成龍頭的角、亢、氏星宿沒有進入地平線。仲秋收獲季節(jié)已經到來。這時,天象被稱為群龍無首。由于古人了解龍星在確定季節(jié)中的重要作用,他們崇拜它,并將蛇崇拜與它結合起來,并將這些東方星星命名為蒼龍。因此,有人說天體崇拜是龍崇拜的真正原因。與龍星有關的龍能潛伏飛騰。至于龍的姿勢,它與地球上蛇、鱷魚、蜥蜴和其他動物的形態(tài)有關。
以四象為方向,先秦的禮記·曲禮記載:行前朱鳥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后人解釋說:前南后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左東右西的概念不同于我們看地圖?,F在的地圖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古人的地圖是倒過來的,下北上南,這就成了左東右西。風水先生將四象運用到地形上,用四象的形象和動作來比喻地形,并附上吉兇禍福。從西安半坡遺址和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青龍、白虎殼布局來看,四象在風水中的應用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
《三國志·《關露傳》記載:陸隨軍西行,過無丘節(jié)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間其故,陸說:‘林雖茂,無形可久。雖言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不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為備,法當滅族。但是二載,應該到了。這就是管云根據四象處于四危狀態(tài),判斷不丘節(jié)將在兩年內滅族。在《葬經》中,風水學的祖師郭璞也說:經說地有四勢,氣從八方。以左為青龍,有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化。相反,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以支為龍虎的人,來止于岡阜,要像肘臂一樣,稱之為環(huán)抱。以水為朱雀,衰旺系形應,忌夫湍流,所謂悲哭?!睆囊陨线@兩段話不難看中國風水的最佳格局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大神象格局,后有靠山,前面必須有環(huán)繞的水。
建筑中的龍飾
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一刻也離不開周圍的環(huán)境,人們本能地選擇、建設、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中國古代堪輿學中的龍脈概念對中國城市和建筑的選址和布局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建筑中用龍的形象作為建筑裝飾的案例數不勝數。天安門華表上的盤龍、北海的九龍墻、北京孔廟的飛龍丹陛、曲阜孔廟的云龍石柱、隋朝趙州橋欄板上的盤龍石雕、北魏司馬金龍墓的盤龍石柱……幾乎每一處名勝古跡,都會看到龍的痕跡。
漢代以前,龍的裝飾不是皇帝專有的,普通貴族也可以用龍的裝飾房子。西漢劉朝著新序·《葉公好龍》雜事中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東漢將軍梁冀陰陽殿……雕刻為青龍白虎,畫以丹青云氣。因此,龍在當時的中國民間建筑裝飾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屋脊、門楣、雀替、斗拱、碑頭、墻壁等部位,龍的形狀多種多樣,氣勢咄咄逼人,體現了其豐富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從漢到唐宋元,龍逐漸成為皇帝的象征,龍飾逐漸受到皇室的限制,但仍未被皇室獨有。
以宋代山西太原晉祠為例。晉祠圣母殿是一座木結構建筑,由基座、梁柱結構體系和屋頂三部分組成。大廳自上而下與龍文化密切相關:基座上欄桿下方有石龍頭,用于排雨;在基座上的梁柱結構中,前屋檐和下屋檐上的八根木柱上都有一條木龍,姿態(tài)各異,威嚴生動,就像大廳的守護神,也標志著圣母殿的高貴地位;正脊兩端,脊柱中間的脊柱剎車下面是兩個相背的龍形吻獸,脊柱前面有兩對雙龍戲珠的琉璃圖案。此外,屋頂上的野獸、角獸和套在角梁上的野獸都反映了龍的形狀,使龍的形狀在整個屋頂上隨處可見,整個圣母殿也因為龍的生動和豐富而更加明亮。
明清時期,龍飾成為皇宮的主要裝飾。北京故宮充分發(fā)揮了龍文化。殿宇臺基外有吐水的頭,三大殿以漢白玉為臺基三重,共有1142個龍頭,雨天可見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三層臺基上有1458根漢白玉欄桿,望柱頭上雕刻著云龍,堪稱龍海。進入太和殿,我看到有七個金龍寶座,座位后面有七個金龍屏風,上面有金龍藻井,還有充滿梁柱天花板的貼金和印章畫。殿中間有六根瀝粉金漆龍柱,與殿中萬條金龍相得益彰,金碧輝煌,形成了金龍世界。殿內隔扇裙板也用龍裝飾,雕刻二龍戲珠圖案。
太和殿頂的琉璃吻,是我國現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對,每一對高340厘米,寬268厘米,厚32厘米,重約4.3噸。吻的表面有清晰的龍紋,所以也叫龍吻。龍威武異常,四爪騰空,怒目張口,吞下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劍(據說這個吻是負罪的,讓它在這里扛梁抵罪,背上插著一把劍,以示永遠不會脫身),讓大廳更加壯麗。大吻放置在屋頂正脊的兩端,具有重要的建筑作用。由于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放在這里,前后坡與前后三坡瓦隴的接口緊密封閉,防止雨水滲入。此外,故宮隔扇上的金缸、匾額、印章畫均以龍為飾,龍文化滲透到故宮建筑的每一個角落。
建筑中龍的形象通常采用石雕、木雕、窯冶、繪畫、雕刻、鑄造等方法制作。石雕有御路、須彌座、望柱頭、碑座、泉口等。梁柱、天花、藻井等木雕。據研究,三國和南北朝時期,龍的形象仍然是建筑的保護神。當時,建筑里有一個奇妙的裝置——龍舌。建筑屋脊兩端有一個抬起的水龍頭,嘴里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后根連接著一根細絲,直接通向地下。在發(fā)生雷擊的時候,電流會從龍舌沿線下行地底,起到了避雷的作用。當時神州大地上,廟宇、古塔如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但雷擊的記載卻很少見。
從風水中龍脈對人的心理影響到龍在建筑裝飾藝術中的廣泛應用,再到龍舌對建筑的保護……自古以來,象征高貴、神奇、吉祥、雄偉的龍,在中國古代建筑建筑領域首屈一指,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