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建筑光岳樓: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
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古城中心的光岳樓,又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zhèn)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了中國十大名樓。
光岳樓是中國古代雄偉的木制樓閣。它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黃鶴、岳陽的美譽。
明朝初期,北方形勢非常不穩(wěn)定。為了防止蒙古統(tǒng)治集團的復興,平山衛(wèi)指揮官陳勇從明洪武兩到五年將土城改造為磚城。為了嚴格漏洞,窺敵望遠,報警,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100英尺高的鼓樓,所以最初的名字是余木樓。因此,當建筑有鼓聲時,人們也稱之為鼓樓。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楊能因地而名為東昌樓。明宏治九年(1496),官部考官李贊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共登此樓,對此樓贊嘆不已,因嘆斯樓,天下無所有。盡管黃鶴、岳陽也當拜。是今百年過去了,還孤獨無名,不亦屈?因與天錫評命之稱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也。此后,歷代重修碑記,一直沿用光岳樓。
雖然光岳樓已經(jīng)重建了幾次,但其大部分建筑構件仍然是初始建筑的原始材料,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外觀,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遺產(chǎn),許多地方保留了宋元的風格。在形式上,磚平臺、重屋檐、十字脊內(nèi)置空井仍然襲擊了宋元閣樓的遺產(chǎn)。根據(jù)柱子的細節(jié),南京宮殿已經(jīng)開始使用古代鏡子,這座建筑仍然使用宋元以來的盆地覆蓋。
就結構而言,柱的側角上升,建筑的暗層、內(nèi)外高雙槽柱、斗拱的疏朗配置以及柱頭科斗口的未加寬也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傳統(tǒng)做法。同時,它們也與明初的其他建筑有一些相似之處。
該建筑采用主體結構與附加結構相結合的方法。建筑主體由32根直立的內(nèi)外槽柱組成,一樓圍欄和二樓平板構成。雖然外部結構容易損壞,但也容易維護和更換。雖然圍欄和平板座已經(jīng)重建了很多次,但主體結構從未移動過。
第二層以上中心為空井,前后內(nèi)柱無法用梁穿越,因此采用了大抹角梁、井字梁,層層環(huán)繞疊架,前后左右連接結構。通過木疊木、木扣木、木跨木、木連木,形成牢固穩(wěn)定的整體。而且建筑的形狀統(tǒng)一而變化,有許多微妙而獨特的地方。四層檐口的處理不同。一層宏敞,二層低,三層深,四層伸展,整個身體避免機械斜切線,讓人感覺高大美麗。
光岳樓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沿河過往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多都登臨此樓,憑欄詠月,作詩賦詞。《東昌府志》、《聊城縣志》及現(xiàn)存碑刻中就記載了120篇詠贊光岳樓的詩文。
清康熙四次登樓,題寫神光鐘穎牌匾。乾隆皇帝九次穿越東昌,六次登上光岳樓,并用牌匾寫詩,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光岳樓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羅哲文、陳從周、鄭孝謝、祁英濤等古建筑專家多次來談考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舒適、啟功、溥杰、郭沫若等名家為光岳樓寫牌匾和對聯(lián)。
光岳樓是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瑰寶。195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筑,屬于這個城市人民的依賴和記憶。一個城市的地標也標志著這個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幾百年來,事物一直在變化,光岳樓一直靜靜地站在城市里,看起來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