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貴州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古民居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貴州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
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吸收了貴州東寨鼓樓輪廓曲線的魅力,為三叉弧形封堵建筑,前弧形有機襯托毛主席雕像,建筑六面形成山形,建筑形狀強調(diào)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nèi)涵,具有貴州地區(qū)和民族色彩。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起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是中國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排名第一,成千上萬的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整體環(huán)形,形成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建房時,對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尤其是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吊腳樓不僅具有良好的審美和建筑價值,而且是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鼓樓從江增沖
增沖鼓樓是侗鄉(xiāng)最著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身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xiāng)風格獨特的建筑,是侗族建筑技藝的集中體現(xiàn)。增沖鼓樓侗寨的特色建筑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xiāng)增沖村。周圍有四根大木柱。旁邊有許多小柱子。向上的屋檐和斗拱就像一座寶塔。上層放置一個大鼓。
黎平肇興侗寨五大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和鼓樓群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肇興侗寨雖然是一體的,但根據(jù)侗族姓鼓樓的規(guī)定,肇興大寨五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xiāng)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中最壯觀的。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著名,被譽為鼓樓群"鼓樓之鄉(xiāng)"。寨中五團共建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臺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度、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1993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一。
黎平地板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xiāng),俗稱花橋。杉木橋板鋪在杉木梁上,圓柱20多排,與方木交織,壓力排榫連接成一體,形成走廊。橋廊兩側設有1米高的梳齒欄桿。橋上建了三座橋樓,中樓形狀像鼓樓,五檐四角保存尖頂,兩端橋樓為三檐四角休息山頂,橋廊屋頂泥塑煮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畫青龍鳳凰,栩栩如生,壁板上畫著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畫、卷草圖案、對聯(lián)等。建筑造型優(yōu)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第一,展現(xiàn)了侗族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豪香夫人及其后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筑,依據(jù)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兩個部份。主樓,即八院九層。采用中軸對稱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跳躍,梯級遞進。根據(jù)彝族的講究和用地限制,廣場巧妙地設計成葫蘆形,源于彝族葫蘆崇拜。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獨特的太陽歷和蘇蒂子圖案。
鎮(zhèn)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zhèn),絕大多數(shù)房屋都是用石頭建造的,三四層有幾十棟石樓。用石條或石頭砌墻,墻壁可以建到五六米高;用石板蓋住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鱗片。石屋不僅不透風雨,而且簡單美觀。屋頂舉重如輕,安居而不壓抑。
三都怎雷古建筑群
何磊村位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zhèn)。有200多棟住宅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從欄桿木結構建筑,保留了欄桿建筑的特殊建筑標志,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筑風格的重要場所。百年以上的桿欄民居有14棟,還有桿欄式建筑和禾倉111棟。雷水古建筑群是繼承水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和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對象。它被許多國內(nèi)研究專家稱為中國民族建筑活化石。
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有600多年的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城墻2000多米,頂寬4英尺,底寬6英尺,高9英尺。一排排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筑風格不僅具有一定的戰(zhàn)爭防御能力,而且反映了較高的建筑水平。
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筑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筑群位于開陽縣和豐布依族苗族鄉(xiāng),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很多民居都是干欄式四合院和三合院,一般是斗式和抬梁的混合結構,一對兩廂加對廳(或照墻)。三間、五間、七間正房寬。精致的木雕裝飾著門窗。正房門外加腰門,左廂前部多有朝門。以龍鳳、“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居多。四合院多鋪青石,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