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遼、金建筑藝術珍品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永泰門內街。它是遼金時期一個相對完整的建筑群,氣勢磅礴,粗獷豪放,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唐代,玄宗時被稱為開元寺,五代后晉初,改名為大普恩寺,俗稱南寺。
面積超過13900平方米,寺廟位于北向南,沿著中軸線,前面有一扇山門,門兩側有四尊天王雕像,中間有三座寺廟,都是金石建造的,后面是大雄寺,遼代遺產。大雄殿前左邊是文殊閣遺址,右邊是普賢閣。整個寺廟建筑仍然存在,分散,逐漸展開,層層高,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遼金寺。
寺廟里還保存著泥塑、壁畫、紀念碑等珍貴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優(yōu)美,個性突出,尤其是24天王像。他們有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美人、丑人、文人、武術、帝王服裝、大臣服裝、坦率、赤腳、紗衣來自天竺,或穿著盔甲和皮毛抵御北方的寒風。生活氛圍濃郁,富有感染力,堪稱國寶。
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殿,中央三尊像華嚴三圣。山門是寺廟的正門,里面有四尊天王雕像。這四位佛教護法神給人以不可侵犯的印象。在善化寺內,還有一座五龍壁,五龍色彩艷麗,為寺內增添了活潑歡快的氣氛。三圣殿建于金天會六年(1128),殿面寬五間,深四間,結構探索宋遼建筑特色,風格獨特,可謂金初代表性木結構建筑。
殿內四的四根柱子和四根輔助柱子支撐著梁框架,以及寺廟的頂部類型。左右兩房間都有60度的斜拱,形狀像盛開的花朵。金代斜拱很受歡迎,最大的華麗。寺廟內有四根金柱支撐梁框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例子,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民族簡單風格。內塑像三尊,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被稱為華嚴三圣,被稱為三圣殿。
在三圣佛像之前,有兩個助侍菩薩侍立,佛壇后面有一尊雕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為了研究寺廟的重要文獻了研究寺廟的重要文獻,在建碑史上,碑額雕刻精美,碑文詞藻華麗,碑文書法精髓,朱本寫的《金碑》被譽為最好的。金羈朱氏在這座寺廟里呆了14年,目睹了寺廟的重建,因此不僅文采飛揚,而且記載清晰可信。
大雄寶殿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也是唯一一座沒有被戰(zhàn)爭摧毀的遼代建筑。站在3.3米高的臺基上,有明萬歷44年(1616年)修建的牌坊和鐘鼓亭。前面有月臺,左右有鐘鼓二樓。
大殿面寬七間,深五間。大殿中央有五座佛像。這是金代的原作。從東到西依次排列:東方阿川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佛。大廳東西兩側的磚臺上有24尊天像,神態(tài)各異,性格鮮明。
善化寺是清朝康熙25-47年繪制的一幅壁畫,內容是佛教故事。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殿,建于金代天會至皇統(tǒng)年間。前佛壇上有三尊華嚴三圣佛像,其中是釋迦牟尼,西是普賢菩薩,東是文殊菩薩,故稱三圣殿。
普賢閣,面寬三間,深三間,是三間見方重檐九層的兩層樓閣它高高地矗立在寺廟里,建于金代貞元二年。亭子坐西向東。亭子里有一個木梯,可以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