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靈谷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靈谷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始建于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jì)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shí)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靈谷寺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宋開寶年間,易名為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朝初年時(shí)被稱作“蔣山寺”。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xiàn)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并敕封寺名“靈谷禪寺”。
靈谷寺,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中山陵東面。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大門正南有一個(gè)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稱萬工池)。大門后的過雨道是無梁殿。殿前有一座五楹帶頂?shù)年囃鰧⑹颗品唬虚g坊額刻“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的貔貅。無梁殿后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于東西各300米處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墻后是松風(fēng)閣,建于幾十級臺階之上,九楹二層,外有回廊,四周紅柱環(huán)繞,二樓為中空式。
閣后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勛”四字。寶鼎向北是靈谷寺的標(biāo)志性景點(diǎn)靈谷塔。無梁殿東有大雄寶殿、大道覺堂、觀音寶閣、藏經(jīng)樓、彌勒殿等建筑。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shù)狞S色照壁。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觴廳”。由流觴廳向東南是鄧演達(dá)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壇。游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面有石墻環(huán)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dá)烈士之墓”。
靈谷寺山門是靈谷公園的大門,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20世紀(jì)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xiàn)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紅山門后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在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陣亡將士牌坊,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為紀(jì)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gòu)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nèi)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jìn)深3間。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gè)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jié)構(gòu)改變了中國古建筑梁柱結(jié)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tǒng)。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
靈谷寺是南京市著名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wù)院列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diǎn)佛教寺院。自20世紀(jì)70年代開放以來,靈谷寺已接待了成千上萬的游人、香客,并與海內(nèi)外開展了廣泛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動(dòng)。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臺灣的許多佛教團(tuán)體和友人都光臨過靈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