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見證佛教歷史的寺廟建筑
佛塔,又稱寶塔,最初是印度佛教梵文Stupa一些音譯,也被稱為浮屠,來自印度梵文Buddastupa藏語稱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于供奉和安置舍利、經(jīng)卷和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上塔碑﹑圣像﹑佛經(jīng)等。根據(jù)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佛涅盤后的舍利被分8.4萬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
佛塔基本由地宮、基座、塔體、塔剎四部分組成,平面為方形、八角形、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佛塔的層數(shù)多為單數(shù),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實心塔、空心塔、單座塔、雙子塔。中國塔吸收了古印度塔和尼泊爾塔的建筑藝術(shù),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庭院建筑的精髓,創(chuàng)造了中國風格的塔。
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佛教在公元1世紀左右傳入中國,梵文Stupa與巴利文Thupo也隨佛教傳入中國,在古印度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Stupa它是用來收集釋迦牟尼涅盤后的舍利子,供奉佛像和佛經(jīng)的。因此,它也被故意翻譯為方墓和圓墓。隋唐時期,一些翻譯人員創(chuàng)造了塔一詞,至今仍在使用。
佛塔的形狀起源于印度。據(jù)史料記載,釋迦牟尼佛涅盤后火化形成舍利,八王帶兵爭奪,分別拿一份,帶回各國建塔供奉。釋迦牟尼佛誕生地、成道地、首次說法地、安居地、從天地、化度分別為僧侶地、入涅盤地、涅盤地八個地方、蘭毗尼花園、尼連禪寺、鹿野花園、陀園、桑迦尸國曲女城、王舍城、毗耶離城、拘尸城。這是最初的塔,很有紀念意義。
塔逐漸從建設(shè)初期的方形演變?yōu)榱呅巍诉呅魏蛨A形;在形狀變化中,塔的建筑技術(shù)和結(jié)構(gòu)越來越合理;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在發(fā)生變化,從早期的傳統(tǒng)夯土和木材發(fā)展到磚、玻璃和金屬。根據(jù)建筑材料,中國的佛塔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建造的木塔多為,唐宋時期磚石塔發(fā)展較大。
塔的高度從幾寸到幾十丈不等。例如,吳越王制作的寶箱印塔只有幾寸高,而魏獻文帝制作的永寧寺塔被稱為中國第一座高塔。無論塔的形狀、大小、結(jié)構(gòu)、材料如何,塔的基本形狀由塔基、塔體、塔剎三部分組成。早期的寶塔(沙波)基本上是我們所看到的墳?zāi)沟男问剑鄬唵?,就像一個半圓形的土堆,由基礎(chǔ)、半圓形碗、方形平臺、塔制動器組成。塔基有多種形狀,塔呈階梯狀層層向上筑起,最高處收攏成塔冠。塔的組合也有不同的形式,包括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群塔;目的也更加多樣化,包括供奉佛教遺產(chǎn)、收藏佛經(jīng)和尊重八尊佛陀。
塔的功能具有登高望遠的特點,山水之間,臨風攬勝,點綴墨詩,特別受文人墨客喜愛,具有文學詩意的特點。登高望遠,具有敵對之前的警示功能,因此也具有國防功能。山西北部的邊界佛塔有時也叫料敵塔。此外,明清時期的地理風水理論也產(chǎn)生了與風水有關(guān)的文峰塔。事實上,它與佛教無關(guān)。然而,在形狀上,它大多模仿佛塔的形式,大多站在山頂,用于鎮(zhèn)風鎮(zhèn)水。
佛塔具有鎮(zhèn)福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起初,為了盛放圣賢的舍利,它演變成了可以放置佛教經(jīng)書和圣物的精神寄托,這使得佛塔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和象征性,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