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南禪寺唐代彩塑
南禪寺是中國最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佛寺。殿內(nèi)有17尊唐塑佛像,仍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
寺廟里有一個佛壇,長8點4米,寬6點3米,高0點7米。佛壇上分布著雕像,有17尊唐代雕像,是佛陀、弟子和菩薩的經(jīng)典組合。人物豐滿美麗,姿勢自然生動,表情逼真,服裝線條簡潔準確,主次分明,分散,營造了佛陀莊嚴和諧的秩序感。
釋迦牟尼佛位于中心,坐在蓮花桌上,深紅色背光鑲嵌瑞物,印刷,豐滿圓潤,善良的臉,柔軟的眼睛向下看,與游客形成交流,豐富的寶藍色頭發(fā),是一個堅定的信念,宏偉的概念,感人的作品。自古以來,我不知道有多少虔誠的實踐者和他有過深刻的對話。
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兩側(cè),帶侍從和信徒來恭聽。
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開,目瞪口呆,顯得虔誠而恭謹,仿佛要把佛說全記在心里;守護菩薩戴瓔珞,約寶環(huán),婀娜多姿,長相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守法天王威武健壯,張眼觀察外界,側(cè)耳傾聽圣言。其余的,仰望童子、調(diào)情、佛林等15尊雕像,都是佛壇。
這些雕像自然動態(tài),表情逼真,豐滿美觀,夸張適中,衣服線條簡潔準確,和諧流暢,栩栩如生,與敦煌莫高窟唐代雕像相同,給人一種現(xiàn)實感和動態(tài)感。
唐代的雕像逐漸過渡到崇尚現(xiàn)實的審美原則,形成了朦朧含蓄的美感。同時,它通過寧靜的表情表現(xiàn)出對世界的憐憫和關(guān)懷。在姿勢方面,唐代雕刻家致力于體積和動態(tài)表現(xiàn),身體扭曲為S型,豐滿,身體強壯。這一點在左右護法天王身上最為明顯,胯部帶動身體向一側(cè)扭動,夸張有度,就像兩個釋放自然的舞者。
寺廟里,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和石獅。這些雕像與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雕像相同。佛壇周圍的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蕾絲和蓮花花瓣。這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shù)杰作。
為什么這樣的唐代建筑能保存完好?答案應(yīng)該從三個方面找到。從地形和氣候來看,這里高背風風,相對干燥,有利于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完整保存;從地理位置來看,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市中心,藏在偏遠的山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不太引人注目,可以避免唐朝以后的大規(guī)模滅亡和刀兵搶劫;最后,由于當?shù)厝嗣竦木谋Wo,避免了其他可能的人為破壞。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了完美的保存。解放后,國家非常珍惜古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維修,更好地保護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