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佛光村,距縣城30公里。它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來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摧毀。唐大中11年(857)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十大佛教寺廟之一。
就建筑時間而言,僅次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xiàn)有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中排名第二。佛光寺三面環(huán)山,寺宇因地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整個寺廟有三個庭院,分為梯田式寺基。寺內(nèi)有殿、堂、樓、閣等120多間。東大殿七間,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間,金代建筑;其余為明清建筑。唐代木構(gòu)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佛光寺四絕。此外,金建文殊殿、北魏祖師墓塔、唐石經(jīng)樓等,都是歷史價值高、藝術(shù)價值高的珍貴文物。
佛光寺的名字起源于北魏孝文帝的偶遇。據(jù)史料記載,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過佛光山時,機會充足,佛光出現(xiàn),瑞相成千上萬。他立即命令人們在這里建造三座佛堂供養(yǎng),佛光寺得名。
后來,隨著凈土祖師曇鸞在這里的清修,以及禪僧的名聲,如無名和解脫,佛光寺曾經(jīng)成為五臺山著名的剎車。當時,許多來往五臺山的僧侶聚集在這里。山志說,在此之前,有法興禪師:七歲出家……來尋圣跡,樂止林泉,隸名佛光寺。……即修功德,建三基七間彌勒大閣,高95尺。尊像七十二拉,對賢十大龍王,從嚴裝飾。臺山海眾,異舌同辭,請充山門。光大佛光,法興禪師可謂功不可沒。不幸的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唐武宗會昌滅佛,全國各地的寺廟都遭到了重創(chuàng),壯麗的佛光寺也在注定要失敗,最。最后,寺廟散,成了幾堆瓦礫。
唐武宗幾乎沒有滅佛,也就是說,他死了。宣宗即位,反對武宗和佛陀的敵人做法,努力倡導佛教。在會昌法難中漏網(wǎng)的愿望和尚,在這樣的背景下,四處籌集資金,經(jīng)過長安一位女施主寧公遇的資助,佛光寺終于在廢墟中重新崛起,其主樓大雄殿在彌勒閣原址上重建。
1937年6月,梁思成一行四人在對大廳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后,得出結(jié)論:雕塑精美,墨水稀少,壁畫細膩,建筑古老,都是唐代的珍寶,四寶在全國乃至亞洲,被稱為四絕。目前唐代泥塑90尊,東大殿佛壇35尊,可見其珍貴。佛光寺被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中國沒有唐代及以前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
唐代石樓位于山門內(nèi)庭院中心,由唐乾福四年(877)建造,總高4.9米。腰底座刻有蓮瓣和壺門樂妓。大樓還刻有陀羅尼經(jīng),上面雕刻著寶蓋、矮柱、屋檐和珍珠。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位于整個寺廟最后一個重要的庭院中。這座殿是由女弟子寧公投資、愿誠和尚主持的,建于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原彌勒大閣舊址。東大殿寬七間,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這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斗拱雄大,屋檐深遠。經(jīng)測量,斗拱截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3.96米,在宋后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中也找不到。同時,三角形人字架用于大殿梁架的頂部。該梁架結(jié)構(gòu)的使用時間在我國現(xiàn)有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中排名第一。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在大殿門板后面發(fā)現(xiàn)了唐朝人參觀佛光寺的消息??梢?,這扇門被視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種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門。
此外,大廳的屋頂相對溫和,用每塊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2厘米以上的綠色瓷磚鋪成。殿頂?shù)募公F用黃色和綠色的玻璃燒制,形狀生動,顏色鮮艷。
東大殿內(nèi)的佛壇寬五間。唐代有三十五尊彩塑。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威脅菩薩、金剛等塑像33尊,從95米到5:3米不等。另外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一尊是建殿主持人愿誠和尚。這兩尊雕像雖然比那三十三尊雕像小,但形狀卻十分生動。此外,還有明人加置的500羅漢像,現(xiàn)存294尊。
東大殿的墻上有十多平方米的唐代壁畫,內(nèi)容都是佛教故事。成千上萬的人物,加上他們的裝飾品和服裝圖案,畫得非常精致。莊嚴的佛像、慈善菩薩、強大的國王、豐富多彩的飛行、虔誠的信徒、支持者,畫得非常生動。衣帶飄動,刷袖子自然無拘無束,反映了唐代繪畫的魅力。
在大廳的左右四根梁下,有許多唐朝人留下的標題。智河東的節(jié)度觀察和處置,使檢察院工作部尚書、御史醫(yī)生鄭、右軍中尉王、佛殿主送女弟子寧公遇等。字跡非常清晰,是唐代珍貴的墨跡。
佛光寺東廳南側(cè)偏東,有磚塔。下層空心,西開門;上層實心,假門。建于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時留下的唯一建筑。它是中國北魏僅存的兩座古塔之一,非常珍貴。
釋迦牟尼佛坐在肚子前,左手拿著碗,右手拿著地印。兩邊立著阿難和迦葉的弟子,兩人威脅要侍奉菩薩。前兩個供養(yǎng)菩薩跪在蓮座上,手里拿著貢品。
寺門內(nèi)北側(cè)建于金天會15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11年(公元1351年)。1953年又修好了。這梁架采用粗長木材,兩架之間采用斜木支撐,形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梁架殿內(nèi)佛壇上有七尊雕像,其中有騎青獅的文殊,手握如意,戴著花冠,穿著天衣,文殊菩薩豐富莊重大方,騎著威猛的獅子,迎面而立。左右兩側(cè)有菩薩和僧侶,前面有獅子人和童子。在東西墻和北墻上,原來五百羅漢的畫只有二百四十五尊。明些雕像和壁畫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飾了這些雕像和壁畫。
經(jīng)棟位于東大殿外,與東大殿同期。輪廓優(yōu)美,雕工精致。建筑總高3.2米,腰部有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和仰覆蓮花瓣?;氖{線條簡潔有力,似乎用力一支撐就要跳出經(jīng)典建筑。這座建筑雕刻了佛陀頂部的圣陀羅尼經(jīng)。最后,它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的名字。它可以與東大殿的墨水書記證實。林徽因先生首先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典建筑上的標題,然后發(fā)現(xiàn)了梁下的標題。兩者相互確認,以確認東大殿的建筑時代。(文字/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