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赤坎古鎮(zhèn):民國中西合璧建筑歷史300多年!
赤坎古鎮(zhèn)位于廣東省開平市中部潭江之濱,毗鄰市區(qū)三埠。歷史上,它曾經(jīng)是開平縣的所在地,后來搬到了三埠鎮(zhèn),現(xiàn)在是開平市。赤坎鎮(zhèn)最初由新會縣分割,因為潭江的支流被赤坎鎮(zhèn)包圍。
赤坎建在潭江沿岸,南岸是鄉(xiāng)村,北岸是城市。所有的騎樓都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好。沿江堤東堤西路,中華路與之平行,夾在兩條大路之間,還有一條叫二路的小路,與江平行,許多縱路與之交叉形成城市路網(wǎng)。赤坎鎮(zhèn)有一種中西結(jié)合的簡約味道。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五古鎮(zhèn)。
赤坎鎮(zhèn)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國家重點鎮(zhèn)、廣東省中心鎮(zhèn)、廣東省教育強鎮(zhèn)、江門市十大特色鎮(zhèn)街。2016年10月,首批中國特色城鎮(zhèn)入選。
赤坎古鎮(zhèn)風景名勝
南樓高五層,外面覆蓋著彈孔。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司徒七烈士與日軍作戰(zhàn),堅守7天7夜的英雄事跡。因此,南樓已成為華僑人民不屈不撓、為國家犧牲的不朽歷史見證。開平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輝樓位于赤坎鎮(zhèn)的歐式街道上,離赤坎影視樓只有一堵墻。這是參觀和了解赤坎古鎮(zhèn)百年歷史的唯一地方。景輝樓是嶺南水鄉(xiāng)的騎樓,以民國時期著名醫(yī)生張景輝命名。三層樓高,建筑長45米,寬5米,三層樓高。每層都有雙客廳、雙臥室、雙開放樓梯、垂直天窗、橋式天井,是嶺南古鎮(zhèn)典型的騎樓民居。
赤坎鎮(zhèn)堤西路被稱為歐式街道。沿途商鋪的建筑風格保存完好,充滿了20世紀20年代的味道。早年,美國和歐洲的當?shù)厝A僑帶回國外建筑圖紙,整合當?shù)貍鹘y(tǒng)建筑風格,建造了一批中西結(jié)合的建筑。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屋頂建筑上。
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了一個閱覽室。1923年,圖書館建成。1925年,司徒族圖書館大樓建在東堤潭江沿岸。住在海外的司徒族和當?shù)厮就阶骞不I集了4萬多銀圓。建筑風格是歐洲風格。建成后,博物館收藏了1萬多本書,展示了自己的名人事跡。這些收藏還包括慈禧太后的標題。1926年,美國機械鐘再次被放置,一個大鐘可以在鏈條上運行一周。
1925年,關族人組成了家族圖書館組委會。圖書館建于1927年,關族圖書館建于1929年,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相望,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二十四史》三部作品,并購買了德國鐘。
迎龍樓位于開平市赤坎鎮(zhèn)三門里村,東距開平市6公里,是開平市現(xiàn)存最早的碉樓,建于關氏家族。明朝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關氏家族立村之初,這里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地。為防洪,關氏十七世祖關圣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修建了迎龍樓。它位于西北朝東南,占地152m2.磚木結(jié)構,樓高11.4m,全村制高點。屋頂?shù)慕ㄖ螤畈皇芡獠恳蛩氐挠绊?,非常傳統(tǒng),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tài),保存完好。
赤坎影視城建于2005年。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早在1939年,電影人司徒慧敏就在當?shù)嘏臄z了抗日電影《保衛(wèi)大四邑》。此后,有《三家巷》、《香江風云》、《六兩金》、《南線追殲》、《香港故事》、《阮愛國在香港》等影視作品[26]?;泟 渡洁l(xiāng)風云》,1983年拍攝的《廖仲愷》,1989年和1994年拍攝的由許冠杰主演的香港電影《半斤八兩》,以及由成龍和梅艷芳主演的《醉拳》Ⅱ》,還有電視劇《敵營十八年》、《暗香》、《東山飄雨西關晴》、電影《秋喜》、《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
加拿大村位于325國道赤坎鎮(zhèn)路段旁,是蝦村下屬的一個村莊,加拿大村具有濃厚的歐洲風情。建筑底層的正面裝飾著羅馬柱,二樓和三樓的正面大多是三個圓拱,下面是圓柱。檔房里的神臺也是圓拱形的,裝飾著羅馬柱。門楣、窗臺、陽臺上刻有精美的歐式雕刻,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全村建筑被稱為加拿大村,因為它們都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華僑建造的。村口還有一座碉樓-四豪樓。南洋風格濃郁的春如廬,門前兩棵檳榔樹已有80年的歷史。
騎樓建筑是赤坎鎮(zhèn)的一大特色。全鎮(zhèn)共有3公里600座騎樓,其中堤西路最壯觀,結(jié)構也非常精致。幾乎一樓有一個屋頂。各種西式屋頂墻后面是傳統(tǒng)中式金瓦屋頂。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著彩色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平臺、淺黃色和深紅色的外墻。
赤坎鎮(zhèn)的騎樓連綿不斷,小鎮(zhèn)內(nèi)夾道眾多,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路段幾乎都是由騎樓組成的。有近600座騎樓,即使每座寬5米,騎樓街的總長度也接近3公里。騎樓通常有四五十米長,三層樓高。沿堤西路向內(nèi),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屋頂裝飾逐漸簡單。到了內(nèi)街牛圩路,幾乎所有的騎樓都降到了兩層,屋頂?shù)难b飾也很匆忙。在騎樓街的精華區(qū)堤街,偶爾會有防御堡壘——碉樓和西式鐘樓夾雜著騎樓群。
斑駁的騎樓,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著彩色玻璃的木窗,倒影在水中,漂浮在電影房間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悲歡離合。這座具有嶺南特色的古鎮(zhèn)有300多年的歷史,走在潭江邊的堤西路上,仿佛穿越了中華民國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