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同里古鎮(zhèn)——感受江南井氣和人情味
同里古鎮(zhèn)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位于太湖畔,緊鄰市政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鎮(zhèn)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有數百座花園、寺廟、房屋和名人故居。四川形的15條河流被分成7個島嶼,49座古橋被稱為小橋、水和人。
同里古鎮(zhèn)于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qū)之一,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zhèn),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5A等級旅游景點。
歷史沿革
同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松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這里耕種、生息、繁殖。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吳國最富裕的地方,因此同里原名富土。
會稽已成集市,隸屬會稽縣吳縣,漢唐日繁華。
唐初,因為名字太豪華,改名銅里。它仍然是一個村市,在九里村。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柳劃了吳縣南部和嘉興北部。吳江縣被置后,同里屬于吳江縣的影響鄉(xiāng)。
宋代,廢影響鄉(xiāng),同里屬范禹鄉(xiāng),正式建鎮(zhèn)。把舊名富土疊起來,上去點,然后把這個詞一分為二,上半段是同,下半段是田和土。
元明時,同里逐漸向南移動,因鎮(zhèn)內三條東西向市河,形成四川字形,又稱同川。屯村在漢代成為一個集市,最初被稱為屯市,唐初已達到繁榮時期。宋建炎時期,有1000多人住在這里。
元明時期,易城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的弟子們以吳江為基礎,分兵譚道濟守屯市東關,控制守衛(wèi)秀州和松江。明嘉靖年間,居民數百人,鐵匠超過一半,后來居民數量略有增加,形成了自己的市場。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屬吳江縣九詠鄉(xiāng)。
清乾隆年間行政區(qū)域重新調整。原居同里鎮(zhèn),水民安放生幾畝河塞筑屋,
也成市中心稱新填地。鎮(zhèn)繼續(xù)向東南擴張。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實施區(qū)域自治。
民國元年,同里設市公所。
民風習俗
走三橋是人們避災祈福的祈?;顒?。同里走三橋習俗中的三橋,是指三座古石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站在同里古鎮(zhèn),距離不到50米,靜靜地躺著。它們是古鎮(zhèn)同里橋的瑰寶。
2011年,吳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吳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蓮花盒是浙江和上海流傳的一種民間自制器樂。一般以一米長、內徑約兩厘米的竹子為原料。藝術家從兩端開始,每10厘米在竹筒上打一個穿孔,在孔里嵌兩個銅幣(孔比銅幣大一點,可以搖銅幣),用螺絲帽固定,同時在這里系紅、綠、黃絲帶。一般來說,兩端有三個孔,三對彩色絲帶。
所謂打蓮廂,就是藝人手持蓮廂,用各種方式用蓮廂拍手腳、胳膊、肩腿等。舞動時,蓮廂里的銅錢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五顏六色的絲帶也會上下翻飛,真的很好看。蓮廂藝人一般都是男子,穿著白衣白褲,在廟會和重大活動中表演。到目前為止,許多女性也打開了蓮花盒。同里的女性經常穿藍布印花衣服,頭包藍布碎花頭巾,在各種節(jié)日場所和重大節(jié)日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