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園-福州最完整的古典園林
福州西湖公園位于福州市區(qū),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福建園林明珠。它是福州最完整的古典園林。它有不同的蘇州園林風(fēng)格。兔耳嶺奇石奇觀是福州市民休閑的最佳場所。
福州西湖是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縣,唐末已成為旅游勝地;五代時期,福州西湖成為閩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的皇家花園;到宋代,風(fēng)景更加壯麗;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建;1914年,西湖公園成立。
據(jù)史料記載,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縣守嚴(yán)高筑子城時鑿西湖,引來西北諸山之水灌溉農(nóng)田,因其位于晉代城墻西側(cè),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審知擴建城市,將西湖與南湖相連。他的兒子延鈞稱帝,在湖濱辟池建水晶宮(今水關(guān)門附近),造亭、平臺、建筑、亭臺樓閣,在王府和西湖之間挖一條復(fù)道,方便攜后宮游覽西湖。西湖已成為閩王朝的御花園。此后逐漸成為游覽區(qū)。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福建撫使趙汝愚在湖上建了澄瀾閣,并品名福州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松聲、古城夕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小鐘、湖心春雨、澄瀾曙鶯。
柳堤
進入大門,長堤臥波,垂柳夾道。原堤建于1930年,寬8米,長139米。中間是一座橋,也就是仙橋。1985年,堤面擴大18米,堤邊有石欄桿,種植垂柳、桃花、灌木。春天,柳絲是綠色的,桃花像火一樣,從遠處看就像湖中的錦帶。1994年,橋改為拱橋,寬10米,長36米。湖中幾個自然湖嶼之間有飛虹橋、步云橋、玉帶橋。
開化嶼
開化嶼是西湖的核心旅游區(qū)。開化嶼向北,玉帶橋為窯角嶼,有福建博物館、美術(shù)館等建筑。開化嶼向西穿過虹橋,到達謝坪嶼。謝坪嶼原是兒童娛樂園。
紫薇廳
建于1914年的開化嶼南,以周圍廣植紫薇命名。1952年重建,磚木結(jié)構(gòu),現(xiàn)為公園服務(wù)部。
開化寺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位于開化嶼(小孤山)中心,是公園最古老的建筑。知府汪文盛捐資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康熙44年(1705年)總督金世榮重建現(xiàn)有建筑,中間為正殿,后面是禪堂,兩翼鐘鼓樓,左邊是客寮,右邊是方丈室。寺內(nèi)昔有"十八娘"荔枝,頗有名氣。宋蔡襄《荔枝譜》云:俚傳閩王王有女第十八,好這個產(chǎn)品,所以得名。寺前還有一株古荔。寺廟位于湖心嶼,紅花綠柳,碧波如鏡。1986年整修后,與盆景區(qū)融為一體。庭院內(nèi)種植珍稀花木、盆景、根雕等。
宛在堂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詩人傅汝舟在開化嶼東部建造。在宛在堂木構(gòu)三對,以詩名孤山宛在水中為堂名。一時詩人云集,傳為佳話。湖心亭改建于清康熙41年(1702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黃任主動復(fù)建,在堂內(nèi)設(shè)立詩龕,作為福州詩壇同人吟詩的聚會場所。后來,大廳被洪水沖毀。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林則徐丁父憂歸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為辦公場所。1914年,西湖辟為公園后,宛在堂內(nèi)翻新。此后,春秋兩季都有雅集,名人墨客云集吟唱。
更衣亭
在開化嶼東南,建于五代,據(jù)說閩王王延鈞每王后金鳳、宮娥乘船游湖時,都會在這里換衣服休息。
桂齋
背靠在荷亭西北側(cè)"大夢松聲",緊鄰"荷亭晚唱",北與"湖心春雨"相望,東可望及"仙橋柳色"。林則徐建李綱祠堂時,在祠堂架架上種植了三椽子和兩個桂子,取李綱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字"桂齋"。光緒31年(1905年)改名"林文忠公讀書處",后來在齋旁建了一個房間和一個禁煙亭,篆書石刻"林則徐讀書處"嵌于墻上。為紀(jì)念林則徐誕辰200周年,1985年重建桂齋,移讀于齋后。
西湖書院
同治12年(1873年),閩巡撫王凱泰在福州西湖附近的書院舊址設(shè)立了致用堂,對舊西湖書院(位于福州動物園舊址附近)進行了翻新,設(shè)置了寬敞的房屋,并建造了十三本梅花書院。同治13年,改名為致用書院,以學(xué)以致用、通經(jīng)致用為義,專攻經(jīng)史古文,聘林壽圖為山長。
自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以來,福州西湖公園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全國36個西湖中排名第六,也是福州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