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在清代,北京的各類王爺府最多,數(shù)量就有100多家,其中僅蒙古王爺府就18家之多。清代統(tǒng)治者認(rèn)為“封而不建,實萬不易之常法”,確定了“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不加郡國”的原則,也就是諸王沒有封地,不外出就藩,只受封吉祥的名號,獲賜在京城建府邸居住。
順治年間確定了襲封制度,即親王、郡王一子襲封,其余諸子及貝勒以下諸等封王之子降級受封,奉恩將軍之子孫世授奉恩將軍。此后歷朝清帝登基,都例行對宗室進行分封,分封制度也不斷詳細(xì)、完備。
雖然清朝的王府這么多,但沒有一家會在大門上掛上某府的牌匾?,F(xiàn)今一些電影、電視劇中有“某府”的牌匾或門口掛著某府的燈籠,顯然是缺少歷史常識使然,是一種想當(dāng)然而已。尤其是劉墉、和珅和紀(jì)曉嵐在電視劇中的家門口都懸有“劉府”、“和府”及“紀(jì)府”的牌子,掛著寫有同樣字的燈籠,都是不諳歷史的想象。
劉墉和紀(jì)曉嵐在清代雖官高位顯,但他們畢竟是漢大臣,與清朝親貴相比屬二等公民。尤其是紀(jì)曉嵐并無實權(quán),只是搞些文字工作,編編《四庫全書》。他們是不敢冒著掉腦袋的風(fēng)險,稱自家的宅子是“府”的。
和珅是乾隆寵臣,又是滿人,其地位遠(yuǎn)遠(yuǎn)高于紀(jì)曉嵐,在飛黃騰達時曾是大學(xué)士、尚書、都統(tǒng),而且還被冊封為公爵。清代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和珅是頭等爵,其又與乾隆皇帝是兒女親家,即便如此他也不敢稱自家的居所為“府”。和珅貪婪成性,老奸巨猾,同時又是一個聰敏過人的人,絕對忠實于朝廷,不會是電視劇中那樣呆頭呆腦、糊里糊涂的。
他家雖是王府的形制、規(guī)模,但他從不張揚,像歷朝歷代的貪官一樣給人以假象,不會公開稱后海的住宅是“府”的。像近年揪出的“軍虎”谷俊山在河南老家用贓款蓋“將軍府”,招搖過市自我炫耀的蠢事,在和珅那個朝代是不會發(fā)生的。
現(xiàn)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恭王府,就是和珅的故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時稱“和第”。目前府邸內(nèi),和珅宅第時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兩處:一為“嘉樂堂”,是現(xiàn)在府邸中路的最后一進正廳,五開間,大門正上方現(xiàn)懸有“嘉樂堂”匾額,傳為乾隆帝御賜和珅的,但該匾無署款、鈐記,故無由證實。由于和珅集有《嘉樂堂詩集》,當(dāng)可推斷出是和珅時之室名。
另一個為“錫晉齋”,原名“慶宜堂”,源于乾隆所賜“慶頤良輔”匾額。錫晉齋是西路院落最后一進的正廳,七開間,前后出廊,后檐帶抱廈五間。正廳的東西北三面是兩層的樓,上下安裝了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斷。此隔斷式樣是和珅家太監(jiān)呼什圖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寧壽宮畫下圖樣仿造的,是明顯的僭侈逾制,這也成為嘉慶皇帝賜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和珅被賜死后,嘉慶皇帝遂將這座宅第轉(zhuǎn)賜給他的小弟弟慶郡王永璘。
在永璘住進去之前,內(nèi)務(wù)府按照郡王府的規(guī)制進行了改建。到了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名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遵照宣宗(道光)遺旨,封奕訢為恭親王。同年,將原慶郡王府賞給其居住。
咸豐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訢遷入府邸。奕訢在遷入府邸之前,內(nèi)務(wù)府在原慶郡王府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親王規(guī)制。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著名歷史地理學(xué)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