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古建筑中的珍貴文化瑰寶
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shù)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說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歷史上曾出現(xiàn)“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
1.源于古人對門的重視
提到匾額,許多人可能覺得很陌生。但如果說到老字號商鋪“稻香村”“張一元”,再到皇宮寺廟的“太和殿”“雍和宮”,就會感到匾額離我們并不遠。它既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傳統(tǒng)象征,既是人文風景,更是歷史印記。
匾額興起于先秦,歷經(jīng)兩千余年沉淀與打磨,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匾額簡稱為匾,古代“匾”寫作“扁”。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奔袋c出了匾額作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牌匾,簡稱為扁、匾或額。也有說,橫寫為“匾”,豎寫為“額”。中國的古建筑門屏上端,多綴有匾額,其特點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古代匾額大多為木質(zhì),也有石質(zhì)雕刻的。不論木質(zhì)或石質(zhì)的,匾額一般為長方形,尺寸以門面大小而定,多為黑漆金字,醒目端莊,寓意深遠,措詞文雅,書法遒勁有力。
匾額習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對門的重視。在古代,門被稱為“衡門”,是一種領(lǐng)地的標識,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至今仍然保留著在衡門上放置獵物作為其領(lǐng)地的風俗。當部落發(fā)展成為國家,氏族首領(lǐng)化家為國,衡門上的標志也簡化成為文字,成為了國號。我國古代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國號為商,《詩·商頌·玄鳥》中曾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極像衡門之上放置鳥牲。
中國的古建筑,舉凡樓、臺、亭、閣或軒、榭、堂、館,匾額是不可缺少的裝飾品,相當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額在建筑物中占據(jù)了顯耀的位置,因此極受古人重視。史載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臺禮天,榜名“靈臺”,可以說是歷史上匾額雛形。自秦始皇統(tǒng)一始,真正意義上的匾額就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制度得以頒布施行。秦《會稽石刻》記載:“秦圣臨朝,始定刑名,顯陳舊章?!逼渲械摹帮@陳舊章”,確立了匾額的地位與使命。秦朝的書體定為八種,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隸書。署書又稱榜書,就是寫匾額用的字體。
《太平廣記》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三國魏明帝時建凌云臺,韋誕奉命“題榜”,但“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繩亙引之,使就榜書之”?;实蹫榱素翌~的完美已經(jīng)不顧臣子的生命安全,匾距地面有二十五丈,數(shù)十米高,韋誕“因致危懼,頭須皆白。乃擲其筆,比下焚之,戒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其意為,懸掛高空去題寫匾額,因為恐懼,韋誕頭發(fā)和胡須轉(zhuǎn)眼間變白了。回到地面,他把毛筆燒掉,表示再不寫榜書,并且還將不準子孫學習榜書寫入家規(guī)中。
2.商鋪掛匾額招攬生意
匾額廣泛流傳,由官方傳至民間是從唐末開始的。當時里坊制度被廢除,百姓可以臨街開店,掛出各自的匾額來招攬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經(jīng)濟繁榮,匾額就更多了。
在《清明上河圖》的畫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兩旁并列著各種店鋪、作坊,其中有酒樓飯店,也有金銀鋪、裱畫鋪和醫(yī)藥鋪,如“劉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藥鋪)、“王家羅錦匹帛鋪”(綢緞店)、“劉三叔精裝字畫”(博古齋裱畫鋪)以及“趙太丞家”等醫(yī)鋪。
俗語道:“創(chuàng)出金字招牌,買賣找上門來”,流入民間的匾額逐漸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鋪的品牌。著名的招牌,實際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標,它往往同優(yōu)質(zhì)的商品聯(lián)系在一起,同顧客的認同感、信任感聯(lián)系在一起。
店家的招牌常喜歡用吉利字眼,比如北京老字號“內(nèi)聯(lián)升”中的“內(nèi)”指大內(nèi)宮廷,“聯(lián)升”示意顧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宮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
可口可樂的第二任總裁伍德魯夫曾說過,“如果可口可樂公司一夜被大火燒掉了廠房和設(shè)備,只要給我‘可口可樂’這四個字,我照樣可以東山再起?!边@就是品牌的價值。
電視連續(xù)劇《大宅門》里,“百草廳”被人接管后,白家二奶奶以“白家老號”的匾額作為白家私產(chǎn)為由參股。電視劇并非虛構(gòu),民國年間的一場大火中,“六必居”店里一位老伙計,闖進火海,冒死將“六必居”的牌匾搶了出來,六必居的老板很是感動,將這位老伙計命為“終身伙友”,并終身“高其俸”。
上世紀30年代,上海老字號童涵春堂曾因債臺高筑,不得不把部分產(chǎn)權(quán)出售,經(jīng)過出、受盤人雙方協(xié)商,在出盤的時候,將牌譽這塊無形資產(chǎn)作價80萬兩白銀,折合112萬枚銀元,可見名店招牌的珍貴。
3.祝壽匾額成清代風尚
除了為建筑物和商鋪“標識名稱”外,匾額在古代還是宣揚教化的重要傳播媒介,宣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維護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倫理道德。
《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北彼慰惯|名將楊業(yè)一家世代忠良,忠心報國,宋太宗趙光義賜金五百萬敕建一座“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并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滿朝官員凡經(jīng)天波府門前經(jīng)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楊家的敬仰。宋徽宗還曾賜唐朝大將陳元光之廟以“威惠廟”的匾額,以追思其開發(fā)漳、潮地區(qū)之功。在當時能獲得官府或皇上的匾額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不僅是家族的光榮,能夠澤被后代,還可以成為一個地區(qū)的光榮。
明清之際,牌坊匾額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褒獎功德孝賢的重要形式,需經(jīng)皇帝降旨或恩準才能建造,在正樓檐下和頂枋之上的正中間建有一個小龕,內(nèi)有一塊小石板,上鐫“圣旨”“恩榮”等字樣。牌坊的主樓寫有匾額文字,匾額下方刻有旌表人物名,或者記錄表彰的緣由。在云南納西族“木府”前精工細作的牌坊正中,就安放著鐫刻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的匾額。
敬老養(yǎng)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中國禮儀之邦的文明標志,更是儒家和諧社會的思想內(nèi)涵。
清朝律例規(guī)定,匾額作為一項特殊的旌表物品賞賜給壽民,從而使得匾額被廣泛運用到祝壽之中。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卷一中所說的:“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馭,駐蹕于江寧織造之署,曹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開,遂御書‘萱瑞堂’三大字以賜。”康熙稱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為“此吾家老人也”以及為其題寫“萱瑞堂”(古人以“萱”喻母)匾額,充分顯示了康熙對曹家的恩寵和信任。
據(jù)說,乾隆登基后的第一塊匾,是賜予山東按察使黃叔琳,因其母吳氏年近九十,賜“德門壽母”額,而且在其執(zhí)政的六十年中,凡朝臣七十壽誕,要員父母八十、九十高壽,乾隆都不忘題匾賜匾以彰慶賀。他的做法深深影響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多位皇帝,使得老人祝壽匾在清代成為一時風尚,至今仍有大量實物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