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鋪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義?
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qū)、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立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公園,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有。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共有約40余座中山公園。然而,惟有北京的中山公園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厚重。占地23萬平方米的北京中山公園,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亦即1420年,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營國定制,社稷壇建造于皇宮之右即現(xiàn)在故宮午門外的西側(cè),其內(nèi)外壇垣與故宮東側(cè)的太廟(現(xiàn)勞動人民文化宮)左右對稱。自永樂皇帝始,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社稷壇于1914年改建成為中央公園并于同年10月10日開放,是北京第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皇家園林。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社稷壇北面的拜殿,1928年拜殿改名為中山堂,同時將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社稷”一詞為何又代指國家?
在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栋谆⑼ā分杏涊d:“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惫湃苏J(rèn)為,土壤和糧食,乃國家立命之根。因為“神”可以引出萬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豐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來稱呼土地神,是因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時候,土地神是人們供奉最普遍的一個神,從天子到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鄉(xiāng)民往往集體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漸成了一種聚居單位,所謂“社會”一詞即來源于此。關(guān)于社神的“人選”,則有共工之子句龍、禹、女媧等三種說法。至于稷,來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農(nóng)業(yè)的一種官職。傳說中的遠(yuǎn)古時期部落首領(lǐng)、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的烈山氏的兒子柱,曾任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為農(nóng)神,也叫五谷神。
中國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動,有分祭和合祭兩種不同的方式。自西周時期起,社神與谷神被人們合稱“社稷”,分別在社壇和稷壇祭祀。據(jù)《明史》載,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師建“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壇皆北向”。社稷兩壇“相去五丈,東西對峙,二壇周一壝”。由此可見,那時“太社”和“太稷”分壇而設(shè),祭祀自然是分壇行祭。
社神、稷神同壇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當(dāng),下禮部議,禮官引《山堂考索》:“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谷之長,稷生于土,則社與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壇”。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壇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為一壇的形制。在明清兩代的會典中,都曾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廟一起列為大祀。大祀極為隆重,皇帝要親自參加祀典,并有專門掌管祭祀的機(jī)構(gòu)。據(jù)《大清會典》載:“凡祭祀之機(jī),歲春祈秋報,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龍氏、后稷氏配?!痹诩廊眨琊稀疤缥挥?即在東邊),太稷位左(即在西邊),均北向。后土句龍氏東位西向,后稷氏西位東向”。
因古代帝王每年兩次在社稷壇祈求國家太平,五谷豐登,“社稷”一詞遂逐漸演化成國家的象征。《孟子·盡心(下)》中已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社稷壇為何要鋪五種顏色的土壤?
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的社稷壇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國家祭壇。
社稷壇呈正方形,共有三層,由漢白玉石砌筑。上層每邊長16米,中層每邊長16.8米,下層每邊長17.8米,整個壇高0.96米。社稷壇的四周有壝墻環(huán)護(hù),墻上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瓦按東、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墻正中各有一座漢白玉石的欞星門。社稷壇上因鋪設(shè)有五種顏色的土壤,又俗稱“五色土”。所謂“五色土”,即是指用五種顏色的土壤,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五個方位填實。壇臺正中央處立有一方形石柱,稱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銳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長存”。為什么要按五個方位選取五種顏色的土壤呢?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五”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概念,而是內(nèi)涵豐富的特殊數(shù)字,天數(shù)中“九”為最大,地數(shù)中“五”為最大。在各個領(lǐng)域中,都存在著五個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蓋著整體。五種顏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著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和疆土。古人認(rèn)為,五個方位又與五方尊崇的神物結(jié)合:東方尊太嗥,輔佐為木神;南方尊炎帝,輔佐為火神;西方尊少昊,輔佐為金神;北方尊顓頊,輔佐為水神;正中尊黃帝,輔佐為土神。
社稷壇上五色土的厚度是多少?
據(jù)記載,社稷壇上的五色土在明弘治五年以前為2寸4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時,明孝宗朱祐樘將其改為1寸,后皆尊此制。每年春秋仲月戊日,皇帝都要親自到社稷壇祭祀社神和稷神,祭祀前要由順天府負(fù)責(zé)更換新土,新土由全國各地納貢交來,象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明清兩代皇帝在這里共舉行過1300余次祭祀活動。
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儀式,包括迎神、升壇、上祭品、奏樂、獻(xiàn)舞、上香、跪拜、讀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瑣的禮儀大約需要二三個時辰。若趕上天氣不好或刮風(fēng)下雨,祭祀儀式便改在壇北的拜殿中舉行。
中山公園社稷壇迄今已經(jīng)歷了近600年的歲月滄桑。在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前,這里一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禱豐年的場所。清帝退位后,社稷壇閑置疏于管理,守壇的人在壇內(nèi)飼養(yǎng)豬羊,許多地方被用來種植苜蓿作為飼料。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社稷壇并對其進(jìn)行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后,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等,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xí)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wèi)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以及清代宮苑中的青蓮朵等名石移入園中。十年動亂時,“五色土”全部改為黃土種植棉花,“文革”后才恢復(fù)原貌。1988年,中山公園被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