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川的民居建筑 | 挑垂房、立木房......
舊銀川的民居建筑雖然比不上北京明清建筑的雍容華貴,更比不上南方歐式建筑的典雅秀美,但舊銀川的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風格迥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舊銀川只有兩萬人,大部分人居住在以民族南北街為界以東的城區(qū),以土坯平房居多。
過去人們把蓋房子視為頭等大事,又因為有“父建子居”的傳統(tǒng)習俗,所以無論貧窮富貴的人家都要蓋房子,不同的只是根據(jù)各自的生活水準和經(jīng)濟條件來決定所蓋房子的大小。
當時的銀川民居有三種典型的建筑結構,即海塔房、挑垂房、立木房。
1、平民百姓的海塔房
海塔房是當時土木平房的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代表,之所以在銀川平原落戶,是因為銀川平原地處黃土高原的北緣,夾在毛烏素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之間,氣候冬寒夏暑,風大沙多,雨雪稀少。
土木平房的墻體厚,屋頂實,冬季可以擋風御寒,夏季可以遮陽避暑,享有“冬暖夏涼”的贊譽。
由于少雨,平型屋頂無須覆瓦照樣可以遮擋雨雪侵襲,還能起到減輕風暴危害的作用。
在黃灌區(qū)土地鹽堿化嚴重的情況下,平型屋頂上面還可以晾曬谷物、堆放雜物,因此海塔房至今還被郊區(qū)農民沿用。
海塔房用料簡單,用石磙子把土地壓實;再用鐵鍬挖成一塊一塊的土坯,然后摞起來晾曬,曬干后就可以運到蓋房子的地基上,請當?shù)氐摹帮L水先生”選個吉時準備破土動工。
建造海塔房不需要許多的木制構件,僅是將梁直接擔在墻壁上,梁上搭桁,桁上擔椽,最后蓋上屋頂就算建成了,就如同銀川海寶塔的建筑結構一樣。
海塔房在建造過程中不需要專業(yè)的工匠師傅來設計,一般都是老百姓自己砌墻蓋房子,也有請些親戚鄰居來幫忙的,這樣既節(jié)省了建房材料又能省下一大筆錢,建房工時還短。
在海塔房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些農民和一些城里面的平民百姓;城里面的有錢人把以前蓋的房子出租出去。
在那一時期,海塔房基本上就是老百姓住房的代表,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從居住房屋就能一目了然。
2、達官貴人的挑垂房
舊銀川的挑垂房以民族南街(原王元大街)為代表,是銀川民居建筑風格里最考究的一種。
挑垂房都是些清朝末期退位的王爺和有身份的人居住的,所以整個房屋的建造除了“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特征外,其手工細致程度堪稱精美。
在房屋動工前先要準備木頭(上好的松木)、青磚、石頭、石灰等材料,木料備齊后,就請來木工師傅制作構件和門窗,待地基夯實后,請來“風水先生”選定“黃道吉日”破土動工。
開工時還要先按尺寸放好線,用吊線拉平找直,穩(wěn)住基石后才能立上柱子,架起大梁,梁、柱、桁、枋之間均以榫鉚連接扣合,立起房屋的框架,即謂“上梁”。
舊時習俗在“上梁”這一天,要在梁上披紅掛彩,鳴放鞭炮,請吹鼓手奏樂助興,還要宴請工匠以示祝賀,代表吉利。
接下來是砌墻,先砌石頭,再以白灰為漿鋪青磚數(shù)層,在磚石之間縱鋪一層兩寸多厚的蘆葦,俗稱“堿柴”,能起隔堿防潮的作用。
整個房屋墻體都是用磚砌起來的,在砌墻的同時,門窗框就已經(jīng)安裝好了。
挑垂房的廊檐一般都不設立廊柱,只在梁頭下面倒垂半截較小的木柱,柱頭雕成圓形或桃形,柱子和柱子之間用桁條和額枋相連,桁條和額枋之間也安上卷云形或其他形狀的斗拱,廊柱的上部裝有互相對稱的雕花牙子,房檐上和廊檐兩側釘上刻花的封檐板和擋風板,使呆板的廊檐富有裝飾性效果。
整個房屋落成后,要進行整體油飾,一般廊柱都漆成紅色或紫紅色,前檐的桁條、額枋、斗拱多為青綠顏色,還要在整個墻體上油漆、畫畫,多數(shù)是一些描繪花草魚蟲、山水風景等,顯得流金溢彩、富麗堂皇。
挑垂房室內的裝修也頗有講究,通常是用木制的雕花格子把房間隔成里外間,格子上面雕刻各種吉祥圖案,有的還在格子的裝板上描繪山水等,使整個房間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以舒適溫馨的感覺。室內的墻壁則用蒲毛白石灰粉刷墻面,頂棚是用蘆葦稈作骨架,裱上花紙,地面用方磚或條磚鋪墁。
坐落在銀川中山北街的馬鴻逵官邸就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大宅第。
“將軍第”正院坐北朝南,大門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在高聳的門樓上鑲嵌一塊石額,上刻“將軍第”。
門前有一堵磚雕拼砌的大照壁,還有一對石鼓和一對帶有底座的石獅。
大門兩側面朝北的房屋是衛(wèi)兵的住房。
進大門是前院,前院東西兩側各有數(shù)間廂房是侍從人員的住屋。通過前院進二門,迎面是一幢磚木結構、高大軒昂的二層平頂式樓房,樓下是會客廳,樓上是書房。
樓房四面都有回廊,東西兩側各有數(shù)間廂房,繞過樓房進入后院,是一個布局嚴謹?shù)耐ピ骸?/p>
“將軍第”是當時舊銀川最靚麗的一道建筑風景。
3、別具風格的立木房
立木房則是沿用了傳統(tǒng)的“四梁八柱”的建筑方法,建三間立木房屋需要大梁4根,柱子12根,桁條18根,椽子近百根,還有額枋、門窗等構件。
大量的木材準備齊全后,就請來木工師傅先做額枋、門窗等構件。
立木房的地基也要在開工前墊好,黃灌區(qū)地下水位高、地基要墊得比地面略微高些,有的還要在地基槽內鋪上一層混合石灰、明沙的三合土夯實。
在夯實的地基上立上木頭,柱子上架梁,梁上搭桁,桁上擔椽,立起房屋框架后,再在柱與柱之間以桁條和額枋相連接,建成尺寸深淺不等的廊檐,再在磚石的基礎上用黃土泥作漿砌上土坯。
土坯砌墻又分單墻和雙墻兩種砌法,單墻是縱臥一層土坯,雙墻是縱臥一排、再橫臥一排,門窗框在砌墻時就要安裝到位。
待整個墻體砌好后,里外抹上一層粗草泥,或是把麥秸、黃土和成泥抹上屋頂,待草泥硒得半干后才能蓋屋頂。
居住立木房的大部分是商人和有錢人家,曾經(jīng)在鼓樓北街居住過的“老銀川”趙先生說,當年的鼓樓北街都是挨家挨戶的立木式院子。每座院落外都有拱圓大門,進門有左右門房,上院有相互對稱的南北廂房各五間,上臺階后有三開間正房,另有左右耳房。
立木式房子的每間房子都有翹角飛檐,建筑結構非常獨特,既有具觀賞價值的磚雕木刻,還有室內的畫棟雕梁,非常的古樸典雅。
有的房屋還畫有壁畫,都是出自當時銀川的名人畫筆。
現(xiàn)在的民生街(即過去的米糧市)、玉皇閣南北街、中山北街等街巷都是那時銀川立木房最集中的地方。
幾十年后,銀川城市建設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老銀川人再也看不到那些獨具特色、民風淳樸的民居建筑,那些民居建筑已成為歷史。
80年代的銀川鼓樓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