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道教名山,有天下幽之美譽(yù)!
問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四川都江堰因這兩個地方吸引了無數(shù)人來尋山訪水,求仁啟智。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部,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據(jù)說東漢張道陵(后稱張?zhí)鞄?曾在此修煉,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山上樹木蔥郁,綠意盎然,鳴泉瀑布,清涼宜人。山上有8個洞,72個洞,道家宮觀遍布其間,建福宮、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等。2013年3月,國務(wù)院宣布青城山古建筑群為全國第七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都江堰是一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建成前,岷江經(jīng)常泛濫。公元前256年,秦蜀縣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從前人的水利經(jīng)驗(yàn)中吸取教訓(xùn),帶領(lǐng)當(dāng)?shù)厝嗣窠ㄔO(shè)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該項(xiàng)目至今仍發(fā)揮著作用,被稱為活水利博物館。
青城山古建筑群特色建筑
青城山古建筑群乘勢而上,不拘無束;亭臺樓閣、軒榭、石橋古道多為當(dāng)?shù)夭牧?,不雕刻,與景觀完美融合。對聯(lián)匾額、書畫題詞、詩文碑刻隨處可見,以及美麗的神話傳說,點(diǎn)景抒情,為這座名山增添了濃郁的詩情畫意。這里的許多雕刻也不拘一格有生氣,讓人眼前一亮。
詩詩人杜甫來到青城山時,他寫下了是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的好句子。為了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這種千年才思積累的人文氛圍,是青城山最美的色彩。
天師洞(常道觀)
天師洞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名為延慶觀;唐代改常道觀,宋稱昭慶觀,清代用今名。傳說東漢張陵在觀后洞穴結(jié)茅傳道,俗稱天師洞。清光緒及民國年間重建現(xiàn)有建筑,占地面積81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天師洞靠近一面絕壁,其他三面都是深溝。建筑群位于西向東,不強(qiáng)調(diào)中軸線。根據(jù)地形和使用功能,一般分為四個區(qū)域。縱橫布置成十幾個大小不一、形狀不一、氛圍不一的庭院,由蜿蜒的石道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古建筑群。
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殿后石壁刻有青城山108景。然后是供奉軒轅黃帝的黃帝祠堂。祠堂右側(cè)有伏羲、神農(nóng)、軒轅石像,上面刻著唐開元十一年的銘文。神座前有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解決青城山佛道爭端的圣旨書碑《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黃帝祠后面是一座獨(dú)特的天師殿。
天師洞的風(fēng)景、建筑、文物是全山之冠。歷代名人書畫、碑刻、匾額數(shù)百人,四面古木參天,隱藏著降魔石、六時泉、洗心池、刷槽、上梯子、聽寒亭等古跡。這里匯聚了許多山路。天師洞古建筑群的結(jié)構(gòu)形式為混合木梁架(主廳為木石混合)、休息山頂、廂房等功能建筑為穿斗木梁架、懸掛山頂,均為小青瓦屋。建筑材料采用本地常見的木、石、磚瓦等。
朝陽洞
朝陽洞位于青城山朝陽頂東南絕壁下,有兩個洞穴,分別是大小朝陽洞,兩個洞相距5米,均面向東南。朝陽洞寬32.15米,高4.36米,深24.2米;小朝陽洞寬11.0米,高3.2米,深5.3米。清光緒年間,黃云湖住在這里,小朝陽洞石在小朝陽洞石壁,現(xiàn)代畫家徐悲鴻也有一對題。與木結(jié)構(gòu)樹皮屋皮屋頂建筑相連,沿絕壁橫向展開,樸素自然,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平方米。
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古建筑群。它建于晉朝,由五代王燕重建?,F(xiàn)有建筑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建筑群位于西向東,等待高線橫向展開,形成三區(qū)六個庭院,占地面積6645.6平方米,建筑面積4202平方米。中心區(qū)沿軸線為山門、右茶館、左齋樓、三官樓、南北樓、三宮。
山門為石券拱城樓式、重屋檐休息山頂、石作素面臺基、25步垂帶踏道;南區(qū)有道德經(jīng)殿,木壁刻有5000字《道德經(jīng)》;殿前有兩個井,叫鴛鴦井;北區(qū)有文武館(劍仙樓)供奉孔子和關(guān)羽,兩邊有張大千等畫王母、麻姑、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碑、黃云鶴詩碑;文武館下側(cè)有一個池,半月形,池深幾尺,名天池,傳到麻姑浴丹。所以又稱麻姑池。
從上清宮到第一峰的路邊有玉皇坪,平上有前蜀王衍行宮遺址,尤其是基石;左巖上有清黃云鶴的題字世界第五名山,字高2米,筆力旺盛;宮前有明末張獻(xiàn)忠農(nóng)民起義軍遺跡,如復(fù)仇谷、旗桿石、石窩坪、跑馬坪等;周圍還有觀日亭、呼應(yīng)亭和圣燈亭,這是觀看日出、云海和夜間神燈的好地方。
真武宮(祖師殿)
祖師殿建于唐代,名清都觀、洞天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名真武宮?,F(xiàn)有建筑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由于供奉三豐祖師,俗稱祖師殿。寺廟背靠軒轅峰,面對白云溪,地極幽靜;傳說唐玉真公主曾在這里修道;唐人杜光庭、薛昌、宋人張愈曾在這里隱居。
建筑群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積303平方米,坐西向東,四合院布局,沿軸線依次為山門、三官殿及左右?guī)浚ㄖ问綖榇┒肥侥玖杭?、懸山頂。三官殿面?2.6米,深7.7米,高6.49米。建筑群右側(cè)跨出臺部分,由一列吊腳樓支撐。殿側(cè)有亭,名聞勝,1945年8月,寓居于此的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聞日寇投降,喜不自勝,捐款建亭,并題名立碑。建筑群內(nèi)還有云松塔、薛昌浴丹池、杜光庭讀書臺等古跡。清乾隆十七年,同治間有一塊牌匾,清龍蛇詩碑一面。
圓明宮
圓明宮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稱清虛觀,清道光26年(1846年)重建,改名圓明宮。占地面積3971.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3平方米。建筑形式為穿斗式木梁架和休息山頂。建筑群按山勢和使用功能從縱橫兩個方向展開,分為三區(qū)85棟房屋。
中央一組是殿堂區(qū),依次是靈官殿、斗姆殿、三官殿、左右?guī)浚蛔筮呉唤M是大客房和后勤室;右邊一組是貴賓室。入口符合地形和山路位置,偏向左前部,構(gòu)思巧妙,協(xié)調(diào)自然。宮內(nèi)古樹成林,遮蔭遮陽,庭院內(nèi)遍布四季花卉,更加寧靜優(yōu)雅,山間小道從宮北向東向西穿過。主殿三官殿,明間吊梁式木架,次間及稍間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頂,前后均有副階;五間寬22.6米,三間深11米,高9.45米;又稱無塵殿,因?yàn)槌D觌y有灰塵。斗姆殿,明間抬梁式木構(gòu)架,次間及稍間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副階;面闊三間13.22米,進(jìn)深五間10.97米,高8.54(柱高4.52米,臺基高0.97米。
玉清宮
玉清宮古名天真觀,早廢,1938年成都兩儀慈善會重建,改名玉清宮。建筑面積1020平方米,建筑面積697平方米。建筑結(jié)構(gòu)為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是川西典型的現(xiàn)代建筑之一。殿宇兩重,依次為靈祖殿、純陽殿。純陽殿兩側(cè)各有一個小天井,離院子只有一扇門。殿內(nèi)祭祀?yún)渭冴?、丘長春;下面是靈祖殿,建在一個3米高的臺階上,三間寬13.86米,四間深9.76米,高6米。.84(柱高3.9)米。
正面開放,兩側(cè)廂房與殿宇相連,形成淺三合院。廂房的山墻上有一條短廊,可以俯瞰山下的平川,形成一組觀光平臺。短廊屋頂兩端45°銳角披檐,形象生動。清代和民國有十多方石刻。宮殿左側(cè)有天然蓮蕊石,形狀像蓮花;宮殿后面有一個泉水,泉水清澈,取之不盡;宮殿后面有一條小路。在西行,你可以到達(dá),登峰俯瞰。青城后面有峰,前面有千里平川。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枋坐西北向東南,橫跨游山道,占地面積110平方米,建筑面積65.8平方米。枋為穿斗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8.35米,進(jìn)深一間2.8米,通高6.35米。枋前左有廂房,右是長亭式建筑“駐鶴莊”,抬梁式木梁架,懸山頂,面闊三間6.95米,進(jìn)深一間3.42米,高4.3米。
五洞天及連仙橋
五洞天為磚砌三重檐牌坊式建筑,也可算是天師洞的第一道門。上依巖嶺,下臨深谷,四周古木參天。
連接仙女橋,建設(shè)未知,清代重建。橋?yàn)槭鰡喂皹?,?.5米,長14.1米,跨長5.25米,高4.7米,面積49.35平方米;兩側(cè)橋欄高0.8米,內(nèi)嵌石雕浮雕圖案9件;兩端分為垂帶走廊,前12級和后13級。
凝翠橋
凝翠橋位于建福宮至天師洞之間的游山石道上,是我市典型的古橋之一。橋北依巖壁,下臨深壑,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建未知。橋的西北-東南方向?yàn)槟窘Y(jié)構(gòu)單墩、廊橋,長9.3米,寬2.4米,面積22.32平方米;木橋板,距溝底3.55米;橋廊為茅亭式建筑,吊梁式木梁架,休息山頂,樹皮屋頂,高4.21米;兩側(cè)飛椅為橋欄,高1米。
山蔭亭
山蔭亭位于青城山景區(qū)自然圖片與天師洞之間,西距天師洞1.2公里,東距自然圖片100米,是青城山最具代表性的茅亭建筑之一。建于民國29年(1940年),占地面積42平方米,亭長2.05米,對角線5.36米,建筑面積26.8平方米。吊梁木梁架、八角重檐保存尖頂、樹皮屋頂。
青城山古建筑具有宗教建筑、紀(jì)念建筑和旅游建筑的特點(diǎn),是風(fēng)景、建筑和文物的綜合統(tǒng)一,是中國建筑藝術(shù)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