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被稱為小西天 每座山都有寺廟遺址
龍?zhí)焓欠鸾贪瞬刻忑埡吞焐竦目偡Q。據說他們總是保護佛陀居住的地方。
榆社位于太行山偏遠封閉的地方,與外界交流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然而,歷史上的榆社山有寺,村有佛,直到解放初期,榆社潭村只有800多人,仍有9座寺廟。
佛教在這里曾盛極一時。中國十九座舍利塔中的第十八座舍利塔,藏有佛祖真身舍利子,建在榆社。
雖然經過多年的洗刷,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本飛機轟炸了70多架,但榆社幸運地保存了4座高標準寺廟,其中兩座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座是金時崇圣寺,另一座是元朝的福祥寺。
榆社有許多地名,包括村名,與佛教密切相關。如大寺格達、梁寺頭、前寺溝、后寺溝、寺廟、寺廟、寺廟凹、寺廟嶺、寺廟溝、焦紅寺、榆林寺、金藏等。
此外,榆社還有北魏、北齊、唐代無數的佛教石窟和石像,像散落的佛珠,記錄著關于佛教文化的遙遠信息。
佛教寺院(資料圖)山西榆社
兩位皇帝成就了榆社佛教文化
榆社與佛教文化的淵源始于兩個人-兩個皇帝。
一個是曾經住在這里的趙皇帝石勒,一個是曾經住在這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石勒最初是一個摩羯座的人,相信火瑣教(、拜火教)。但當他在南征北戰(zhàn)、燒殺搶掠時,遇到了一個人,西域高僧佛圖澄。
西晉永泰四年(公元310年),80歲的龜茲人佛圖澄,抱著廣建寺院、弘揚佛法的宏愿,一路從西域來到中原。洛陽當時是西晉的,他在那里休息,宣傳佛教。當他看到石勒的下屬在征伐中肆虐殺戮時,他想用佛法影響石勒,阻止他殺戮。因此,他通過石勒將軍郭黑略試圖接近石勒,贏得了他的信任,讓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曾經是石勒的軍事大師。
石勒成為皇帝后,他也非常信任佛圖澄,稱他為大和尚。他還把孩子們放棄在寺廟里,讓他們每天在寺廟里吃飯和生活,系統地接受佛教文化的教育。
在石勒的倡導下,佛教在世界上很受歡迎。因此,石勒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崇拜佛教的國王和第一位建造正規(guī)佛教寺廟的國王。石勒之后,趙皇帝石虎也相信佛教,說:我是胡人,相信胡神。石虎還尊佛為大和尚。
在石勒、石虎兩代帝王的信任和支持下,佛圖澄的愿望也得以實現,短短幾十年,所經州郡,建立了893座佛寺。
對于皇帝的家鄉(xiāng)榆社,佛圖澄自然不遺余力地推廣佛教文化。榆社史志辦主任林峰表示,志書《上黨國記》中有記載,趙建武元年(335年),澄(佛圖澄)奉虎(石虎)命,攜徒道安詣榆(今榆社縣)。澄喜極,說:‘我的志也逞也。因此,佛圖澄邀請縣宰建寺廟,集民夫3000,并將半城花插入佛地,留半城為民居,凡五年后,城內外立寺316座。僧尼二千,澄與徒傳教。由此可見,佛圖澄花了5年時間在榆社縣建了316座寺廟,榆社一半的土地上都有寺廟。正因為如此,榆社當時被稱為‘小西天’。即使在今天,古廟的遺址也可以在榆社的每一座山上找到。任林峰說。至此,佛教以絕對優(yōu)勢在榆社生根發(fā)芽。
后來到了北魏,孝文帝推崇佛教,將皇室貴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古榆社是平城至洛陽的主要交通道路之一,是遷都路上最方便的道路。在北魏政治集團遷徙過程中,相信佛教的貴族和大量佛教石刻藝術工匠經過榆社,在這里休息和停留,留下了佛教的思想文化和精湛的佛教石刻、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技能。
榆社縣作家協會主席李旭清在他的作品《滄桑榆社》中說:榆社是中國早期佛教文化的博覽室,是中國早期和中期佛教石刻藝術的過渡帶。這是不合理的。
榆社舍利塔世界第十八塔
榆社雖然有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但歷史上經過幾次滅佛運動、戰(zhàn)爭、文化大革命、自然災害等,很多佛教建筑和石刻都被破壞得很少。李旭清告訴記者,有的只剩下廢墟,比如金廂寺、安國寺、彌陀寺,有的極其珍貴的建筑甚至消失了,比如大同寺的舍利塔。他遺憾地說:能保留的不到原來的10%。
最痛苦的是大同寺舍利塔的消亡。
據說,在佛教發(fā)源地古印度阿育王時代,佛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子被分成88400份,并派使者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和弘揚佛教。因此,世界各地有8萬多座佛塔。據說中國有19個舍利子(21個)。
唐代佛教百科全書《法園珠林》&敬塔詳細記錄了這19座舍利塔的位置和建造時間。其中,榆社縣大同寺舍利塔赫然排名第18位。大同寺舍利塔也被稱為世界第十八塔。
李旭清自豪地說:佛舍利是佛教的頂級圣物,中國有19件,山西有5件,榆社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的是,大同寺和舍利塔永遠消失了。據一些專家推測,早在清朝早期,舍利塔就倒塌了,但大同寺仍然存在。后來大同寺不知何故被毀,幸好清道光年間被重建,連舍利塔也被修復?!队苌缈h志》光緒版記載:大同寺,在城外東南,元時改建。后寺全毀,只保存石佛像。道光八年,邑令陳維屏督同紳董王席賓、李天乙等重建,中殿即舍利塔。但在光緒年間,大同寺部分被洪水沖走,其余部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本飛機轟炸。李旭清接觸過一些老人,他們都有大寺哥(大同寺遺址)的記憶,都說見過舍利塔。
2001年,榆社縣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寺舊址上發(fā)現了140多尊佛教石雕。從佛像標題來看,雕刻時代跨越了北齊、北周、隋唐四個朝代。
現在已經改建成縣公安局宿舍區(qū),大同寺舍利塔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然而,人們對佛舍利今何在這個話題的關注從未停止過。文物專家認為,佛舍利應該還藏在塔遺址下的地宮里。
山西省、榆社縣文物文化部門的許多專家都對此深表期待。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榆社舍利塔的地宮再次出現,那么文物及其歷史文化價值可能不亞于陜西法門寺。
佛教石刻造像描述了過去佛教的盛況
榆社有一位90多歲的郝福瑞老人,他用記憶手繪了1937年前榆社縣的一幅畫。根據這張照片上的標記,我們可以隱約瞥見舊榆社佛教文化的繁榮景象?,F在,雖然許多寺廟已經消失了,甚至很難找到遺址,但幸運的是,它們仍然保留了一些石雕雕像,現在你可以去榆社博物館仔細欣賞。
榆社早期的佛教石刻多為鑿山石墻,開窯造像,風格粗獷、威嚴、雄健、冷漠、不茍言笑。然而,北魏和北齊時期的石刻造像更加平和。隋唐時期,榆社石刻造像的審美風格更加本土化,從冷漠到善良。這樣的佛石雕像,或坐著或站在田野里,讓辛苦了一天的人抬頭看,心里似乎飄著一縷微風,真是榆社人的一大幸事。
但不幸的是,一些珍貴的石像散落在外。
南村站佛高4.6米,頭發(fā)波紋,臉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眼睛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腳下的眾生。嘴里微笑著,表現出內心的平靜與寧靜……這樣說介紹資料。
就是這尊佛像。榆社縣文物局局長、博物館館長王太明去臺灣參觀了一年。他遇到了一位老兵,聲稱他的家鄉(xiāng)來自榆社云竹鎮(zhèn)南村??吹郊亦l(xiāng)的人來了,他興奮地說: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一尊大佛站在村外,但不久前,我在臺灣故宮博物院看到了它。奇怪的是,它顯然站在我們村的入口處。我每天都看到它。我怎么能跑到臺灣?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保存和保存石刻文物,文物管理部門將石刻從山風野嶺中拔出,移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