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雅巖門村:幽幽古村 珍藏許多古事
遠離市區(qū)約45公里的遠山區(qū),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巖門。這是一個歷史約300年的小村莊,分為三個自然村:百嶺龍、龍船洼、巖門,屬澤雅鎮(zhèn)轄區(qū)。住在金、梅、呂、王、黃幾個家庭,村里有戶籍603人,163戶,金氏人數(shù)最多?,F(xiàn)在大大多數(shù)人外出經商,只有50多人留在全村。這樣一個安靜的古村落,卻珍藏著許多古事。
巖門村四面環(huán)山,竹林遍野。傳說在古代,村莊只是一座山,山的出口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中間有一扇狹窄的石門,只允許一輛轎子通過。清乾隆17年(1752年),由于戰(zhàn)爭,從江蘇吳江搬到澤雅戈田村的金氏家族。他的兄弟分居了。老板看中了巖門的地形,于是全家搬到這里,在山里開荒種糧。此后不久,鄰近村莊的梅、呂、王、黃等人也紛紛落戶這里,并以村莊的地形命名為巖門。
初秋的一天,在巖門村黨支部書記金恩光的帶領下,我慕名走進這個小村莊,走訪古探幽。
古宮古屋,巖門村
走在村里彎彎曲長的小路上,一種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
村頭的巖門宮建于清咸豐年間,有160多年的歷史。兩進式,兩廂房,中間有一個方形的天井,天井前有一個正方形的舞臺, 雞籠頂風格,屏風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為表演場所,后臺為演員化妝、休息、等待場所,舞臺上方瓦整潔美觀,檐下桁架牛腿雕刻不同主題的戲劇人物,有許多吉祥動物,柱子兩側寫著對聯(lián),只是因為時間拋光,字跡模糊不清。
在過去的100年里,這個巖門宮和這個舞臺上的戲劇給村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帶來了無盡的樂趣;每次村民結婚生子,節(jié)日生日,請歌劇班唱歌,為快樂的事件增添快樂的氣氛。這個平臺承載著農村文化,也記錄了農村的娛樂生活!
我沉迷于我面前的風景。站在這個保存完好的巖門宮里,我仿佛看到精彩的節(jié)目在前面的舞臺上表演。在舞臺下,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臉上充滿了喜悅……
沿著村里的小路繼續(xù)前進,不遠處我們看到了幾個老房子。
這些老房子的外觀幾乎相同。黑瓦屋頂?shù)膬蓪咏ㄖ帕杏行颉km然破了,但也能看到當年的氣勢。
其中一棟老房子建于清末或民國初期。有七間木結構的主房子。墻壁是用巖石建造的。它朝北朝南。門臺是完整的。只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經過門臺,門臺覆蓋著藤蔓,只剩下半臉。
走進大門,是古屋寬敞的庭院,院子里也長滿了雜草,古屋的門窗鑲嵌著木格,雕刻著花、昆蟲、魚、鳥等藝術造型,生動逼真,展現(xiàn)出一種古老、莊嚴、優(yōu)雅的魅力。古屋的每根柱子下面都有一個圓形的石塊,雕刻在石塊上的圖案清晰可見。柱子是修直的杉木,根又厚又圓。雖然它很舊,但它仍然是完整的,所以你必須贊揚古代材料的精致。
我懷念老房子里用巖石砌成的石墻,堅固,不易被風雨摧毀;我對窗欞和木梁上的圖案感到驚訝,雕刻精美,百年不衰;我想象著那些年的工匠們,除了他們所有的思想和技能,還有巨大的快樂。
不知不覺中,我輕輕地撫摸著老房子里堆滿灰塵的柱子,很久沒有放手了……
巖門人手工制作筷子
巖門自成立以來,無論男女老少,挨家挨戶,都以手工制作竹筷為家庭副業(yè)。滿山的竹子是制作竹筷的材料。村民們用勤勞靈巧的雙手代代相傳,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我們走進梅新老人的家,碰巧老人在切竹筷子,圓柱形竹子,在老人的巧手下,慢慢變成了一雙精致的筷子。
這位78歲的老人告訴他,從16歲起,他就和父親一起學會了做筷子,到今年為止,已經做了60多年。
做竹筷,看起來工具簡單,只用幾把刀,但真正做起來并不容易。
老人說:要做筷子,首先要把竹子從竹林里砍回來。砍竹子的時候,要找竹節(jié)長的竹子,把整個竹子的中間部分拿出來,用鋸子切成小塊,然后用刀劈成菱形筷子模型,再用‘方刀’。 ‘打菱’ (切掉模型上刺手的竹刺), ‘刨青’ (切竹青),然后用圓刀打圓 (將筷子的一端切成圓形),筷子基本形成,形成筷子鋪在陽光下,高溫4-5天,干竹水,然后回收到100度以上的沸水,讓它反復滾動,然后在陽光下干燥,連續(xù)3-4次,直到竹筷子水完全干燥,最后用絲線捆扎,每捆10雙。如果遇到梅雨天,連續(xù)幾天下雨,竹筷會發(fā)霉,沒有人想要發(fā)霉的筷子。如果遇到梅雨天,連續(xù)幾天下雨,竹筷會發(fā)霉,沒人要發(fā)霉的筷子。
一雙看似簡單的筷子,要有這么復雜的工序才能做出來?我不覺得很驚訝。
同行支部書記金恩光告訴我,巖門村手工制作竹筷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末。過去,每個家庭都這樣做?,F(xiàn)在村里只有三四個家庭在這樣做。由于工藝多,利潤低,年輕人不愿意呆在家里做竹筷。剩下的只有幾個老人不愿意放下祖先的手藝,偶爾做幾雙,送給親戚朋友。再過幾年,這個手藝就會失傳。老金激動地說:手工竹筷子,用天然竹材料,在切割過程中,沒有任何污染,沒有任何色素,衛(wèi)生,易于使用,深受人們喜愛,現(xiàn)在,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生產工藝,將面臨損失,多么遺憾??!”
是的,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將取代落后的原始手工藝,但一旦失去,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深感同情,卻無能為力。
巖門的紅故事
巖門村是一個紅色的村莊。溫州解放前夕,紅軍進入師政委員劉穎經常在巖門地區(qū)活動。游擊隊交通站位于巖門百嶺龍自然村王武梅家。王武梅和女兒金迪梅經常給游擊隊發(fā)信息和聯(lián)系,成為游擊隊可以信任的聯(lián)絡人,一次又一次地接受黨的任務。
當年,游擊隊以巖門交通站為基地,一方面與鄰近的仙宅山、山路、風門洼接觸大河、宋坑等地,直至瑞安,另一方面向黃坑、黃嶺頭、黃公樓、林陽、馬鞍巖、廟后、坑源等地,直至青田,另一方面從水坑、唐宅、上潘、石榜山、鄭家山、林敖、東坑、西坑、潮埠等地到溫溪。
巖門村83歲的金老伯是一名老游擊隊成員。他對我們說:1944年下半年,游擊隊領導吳榮英、鄭伯永、程美興等22人來到巖門。他們在王五梅和金迪美家住了七天,以發(fā)展山區(qū)民兵武裝隊伍。王五梅帶著女兒金迪美去尋找失去聯(lián)系的游擊隊成員,整天工作家里5歲的兒子得了麻疹,突發(fā)并發(fā)癥,呼吸受阻,無錢治療,最終死亡。失去兒子的王五姐淚流滿面,肝腸寸斷。失去嬰兒兒子的王五梅淚流滿面,肝腸寸斷。然而,為了黨的事業(yè),她擦去了眼淚,忙于送信和接待人員。在母親的帶動下,金迪美從10歲起就跑去交通、送信,引導游擊隊。她以機智靈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游擊隊領導的多次贊揚……”。
金老伯詳細描述了巖門交通站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和個人經歷讓我們一直感動?!?/p>
在金叔叔的指導下,我們來到了巖門交通站的舊址。面對竹林下的舊址,我忍不住拿出相機。咔嗒一聲,前游擊隊交通站留在了我的相機里,也留在了我的心里。
離開交通站時,我默默地念叨著:先人是巖門村后人的榜樣,也是我們大家的榜樣哦!
旅行小貼士:
從溫州市出發(fā),沿甌海大道高架橋或溫曲公路至曲溪,將甌湖公路至澤雅水庫至龍溪公路至巖門村,或曲溪時將溫源線至巖門。乘公交車7、8、57、501、505路至曲溪,72路至巖門站,37路至林澳72路至巖門。